文章
小九
2017年09月24日
#牡丹 和芍药被称为“花中二艳”,二者形状比较相近,很多朋友以前也有跟小编说过,说自己分不清楚牡丹跟芍药,老是把它们两者搞混了。
现在牡丹、芍药也都差不多是开花的季节,那么到底怎么区别牡丹和芍药?
1、看杆茎
牡丹的茎为木质,牡丹枝干木质化,冬季仅叶片脱落,落叶后部分不枯萎;
芍药的茎为草质,芍药茎秆没有木质化,冬季全株枯萎,落叶后地面部分枯萎。
2、看叶子
牡丹的叶片宽一下,先端常常深裂状,叶子表面绿色中略带黄色,无毛,下面有粉末状东西。
而芍药的叶片又窄又尖,不裂。叶子表面有浓绿色且叶子比较密。
3、看开花期
牡丹一般都在4月开花,芍药在5月份盛开,一般牡丹花期结束,芍药花就会相继开放,所以4月和5月是观赏牡丹和芍药的最佳时期。
4、看花型
牡丹的花都是独朵顶生,花型大,芍药的花则一朵或数多顶生,花型比较小。
现在你们能区分出哪个叫牡丹?哪个又叫芍药了吗?可别再搞错了哦~
现在牡丹、芍药也都差不多是开花的季节,那么到底怎么区别牡丹和芍药?
1、看杆茎
牡丹的茎为木质,牡丹枝干木质化,冬季仅叶片脱落,落叶后部分不枯萎;
芍药的茎为草质,芍药茎秆没有木质化,冬季全株枯萎,落叶后地面部分枯萎。
2、看叶子
牡丹的叶片宽一下,先端常常深裂状,叶子表面绿色中略带黄色,无毛,下面有粉末状东西。
而芍药的叶片又窄又尖,不裂。叶子表面有浓绿色且叶子比较密。
3、看开花期
牡丹一般都在4月开花,芍药在5月份盛开,一般牡丹花期结束,芍药花就会相继开放,所以4月和5月是观赏牡丹和芍药的最佳时期。
4、看花型
牡丹的花都是独朵顶生,花型大,芍药的花则一朵或数多顶生,花型比较小。
现在你们能区分出哪个叫牡丹?哪个又叫芍药了吗?可别再搞错了哦~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金盏菊人纹污灯蛾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寄主有金盏菊、芍药、萱草、鸢尾、菊花、月季等花卉,为害严重。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肉,分散危害,蚕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和孔洞。仅剩主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46-50毫米;雌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55-58毫米;雄虫触角短、锯齿状;雌虫触角羽毛状;头、胸黄白色,腹部背面呈红色;前翅黄白色,后翅红色或白色,前后翅背面均为淡红色。
卵直径约0.6毫米扁圆形,淡绿色。
幼虫头部黑色,胴部淡黄褐色,背线不明显,亚背线暗绿色,体上密生棕黄色长毛。
发生规律
人纹污等蛾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6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在5-6月开始危害,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呈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分散活动,老熟幼虫受振动后即落地,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冬耕除草消灭越冬蛹。
(2)成虫羽化期,根据其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及时摘除有卵的叶片。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寄主有金盏菊、芍药、萱草、鸢尾、菊花、月季等花卉,为害严重。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肉,分散危害,蚕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和孔洞。仅剩主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46-50毫米;雌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55-58毫米;雄虫触角短、锯齿状;雌虫触角羽毛状;头、胸黄白色,腹部背面呈红色;前翅黄白色,后翅红色或白色,前后翅背面均为淡红色。
卵直径约0.6毫米扁圆形,淡绿色。
幼虫头部黑色,胴部淡黄褐色,背线不明显,亚背线暗绿色,体上密生棕黄色长毛。
发生规律
人纹污等蛾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6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在5-6月开始危害,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呈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分散活动,老熟幼虫受振动后即落地,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冬耕除草消灭越冬蛹。
(2)成虫羽化期,根据其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及时摘除有卵的叶片。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6日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人纹污灯蛾 学名Spilarctiasubcarnea(Walker),别名人字纹灯蛾、桑红腹灯蛾,属于鳞翅目,灯蛾科,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寄主有非洲菊、金盏菊、芍药、萱草、鸢尾、菊花、月季等花卉,为害严重。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肉,分散危害,蚕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和孔洞。仅剩主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46-50毫米;雌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55-58毫米;雄虫触角短、锯齿状;雌虫触角羽毛状;头、胸黄白色,腹部背面呈红色;前翅黄白色,后翅红色或白色,前后翅背面均为淡红色。
卵直径约0.6毫米扁圆形,淡绿色。
幼虫头部黑色,胴部淡黄褐色,背线不明显,亚背线暗绿色,体上密生棕黄色长毛。
发生规律
人纹污等蛾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6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在5-6月开始危害,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呈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分散活动,老熟幼虫受振动后即落地,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冬耕除草消灭越冬蛹。
(2)成虫羽化期,根据其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及时摘除有卵的叶片。
(3)化学防治发生盛期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液组合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
分布与危害
#人纹污灯蛾 学名Spilarctiasubcarnea(Walker),别名人字纹灯蛾、桑红腹灯蛾,属于鳞翅目,灯蛾科,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寄主有非洲菊、金盏菊、芍药、萱草、鸢尾、菊花、月季等花卉,为害严重。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肉,分散危害,蚕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和孔洞。仅剩主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46-50毫米;雌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55-58毫米;雄虫触角短、锯齿状;雌虫触角羽毛状;头、胸黄白色,腹部背面呈红色;前翅黄白色,后翅红色或白色,前后翅背面均为淡红色。
卵直径约0.6毫米扁圆形,淡绿色。
幼虫头部黑色,胴部淡黄褐色,背线不明显,亚背线暗绿色,体上密生棕黄色长毛。
发生规律
人纹污等蛾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6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在5-6月开始危害,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呈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分散活动,老熟幼虫受振动后即落地,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冬耕除草消灭越冬蛹。
(2)成虫羽化期,根据其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及时摘除有卵的叶片。
(3)化学防治发生盛期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液组合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6日
分布与危害
#黄守瓜
各地均有分布。危害雏菊、翠菊、瓜叶菊、芍药等植物。
危害特点:成虫食害寄主植物幼苗、嫩茎、叶、花;幼虫在土中啃食根部,造成植株干枯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0~8.0毫米,宽3.5~4.2毫米,椭圆形,全体除复眼、上唇、后胸腹面至腹部等处黑色外,其他部分均为橙黄色。雌虫腹部较尖,尖端露出鞘翅外,末节腹面有一V形凹陷。雄虫腹部较钝,末节腹面有一匙形构造。卵近球形,直径约0.8毫米,黄色。幼虫体长11.5~13.0毫米,初孵化为白色。
发生规律
在年平均气温9~16℃的地区每年发生1代;年平均气温在16~23℃的地区每年发生2代;年平均气温在20~25℃的地区每年发生3~4代。各地均以成虫潜伏在避风向阳的田埂土坡缝隙中、土块下或杂草落叶中越冬,稍有群集性。越冬成虫在第2年3月底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成虫喜阳光,飞翔力强,有假死性:成虫取食叶片时以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一圈,再食圈内叶片,在叶片上留下环形食痕或孔洞。雌虫一生交配多次,交尾1~2天开始产卵,每雌产卵250~400粒。卵大多成堆,或敌产于寄主根际附近湿土凹陷处。幼虫共3龄。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土内,寻找寄主组织危害,先吃支根及茎基,3龄后可蛀入主根或近地的根茎内部上下蛀食。老熟后即在危害部位附近做茧化蛹。
防治方法
在成虫产卵期用或混用草木灰、石灰粉、锯末和2%巴丹粉剂,每亩2千克撒在根附近土面或叶上,防止成虫产卵危害。花苗移栽前后至5片叶前及时喷洒50%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10%多来宝悬浮剂1000倍液。防治幼虫危害根部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
#黄守瓜
各地均有分布。危害雏菊、翠菊、瓜叶菊、芍药等植物。
危害特点:成虫食害寄主植物幼苗、嫩茎、叶、花;幼虫在土中啃食根部,造成植株干枯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0~8.0毫米,宽3.5~4.2毫米,椭圆形,全体除复眼、上唇、后胸腹面至腹部等处黑色外,其他部分均为橙黄色。雌虫腹部较尖,尖端露出鞘翅外,末节腹面有一V形凹陷。雄虫腹部较钝,末节腹面有一匙形构造。卵近球形,直径约0.8毫米,黄色。幼虫体长11.5~13.0毫米,初孵化为白色。
发生规律
在年平均气温9~16℃的地区每年发生1代;年平均气温在16~23℃的地区每年发生2代;年平均气温在20~25℃的地区每年发生3~4代。各地均以成虫潜伏在避风向阳的田埂土坡缝隙中、土块下或杂草落叶中越冬,稍有群集性。越冬成虫在第2年3月底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成虫喜阳光,飞翔力强,有假死性:成虫取食叶片时以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一圈,再食圈内叶片,在叶片上留下环形食痕或孔洞。雌虫一生交配多次,交尾1~2天开始产卵,每雌产卵250~400粒。卵大多成堆,或敌产于寄主根际附近湿土凹陷处。幼虫共3龄。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土内,寻找寄主组织危害,先吃支根及茎基,3龄后可蛀入主根或近地的根茎内部上下蛀食。老熟后即在危害部位附近做茧化蛹。
防治方法
在成虫产卵期用或混用草木灰、石灰粉、锯末和2%巴丹粉剂,每亩2千克撒在根附近土面或叶上,防止成虫产卵危害。花苗移栽前后至5片叶前及时喷洒50%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10%多来宝悬浮剂1000倍液。防治幼虫危害根部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