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巨马陆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全国。危害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莲、海棠、吊钟海棠及文竹等多种温室花卉。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体,体长25-30mm,圆筒形,茶褐色,有光泽,全体分头、躯干两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背面两侧各有由若干单眼合成的集合眼1对,彼此靠近,腹面前端有口器;躯体无明 显胸腹之分,由大小相同的14-100体节组成,各腹节由2节愈合为1节,每节具附肢(行动足) 2 对和浅白色环带。卵白色,圆球形,外粘有一层透明胶性物质。幼虫初孵时白色,细长,经数次蜕皮后体色加深。
发生规律
二年繁殖1次。喜阴湿,怕光,在温室内多潜居于花盆底下、砖块下或盆架缝隙内。昼伏夜出,在盆底孔口内啃食盆花幼根或爬至盆面食害幼苗、嫩茎、嫩芽及嫩叶。雌虫成堆产卵,于盆地土表,每头雌体产卵约300粒,卵成块状,在适宜温度下约经20天孵化为幼体,幼体数月后成熟,寿命达1年以上。
防治方法
1.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清除无用的砖块和花盆,扫除并烧毁残枝败叶,最大限度地减少马陆越冬场所。
2.在严重为害区,可向盆底四周表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全国。危害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莲、海棠、吊钟海棠及文竹等多种温室花卉。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体,体长25-30mm,圆筒形,茶褐色,有光泽,全体分头、躯干两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背面两侧各有由若干单眼合成的集合眼1对,彼此靠近,腹面前端有口器;躯体无明 显胸腹之分,由大小相同的14-100体节组成,各腹节由2节愈合为1节,每节具附肢(行动足) 2 对和浅白色环带。卵白色,圆球形,外粘有一层透明胶性物质。幼虫初孵时白色,细长,经数次蜕皮后体色加深。
发生规律
二年繁殖1次。喜阴湿,怕光,在温室内多潜居于花盆底下、砖块下或盆架缝隙内。昼伏夜出,在盆底孔口内啃食盆花幼根或爬至盆面食害幼苗、嫩茎、嫩芽及嫩叶。雌虫成堆产卵,于盆地土表,每头雌体产卵约300粒,卵成块状,在适宜温度下约经20天孵化为幼体,幼体数月后成熟,寿命达1年以上。
防治方法
1.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清除无用的砖块和花盆,扫除并烧毁残枝败叶,最大限度地减少马陆越冬场所。
2.在严重为害区,可向盆底四周表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蔷薇切叶蜂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北京、河北、台湾等地。主要危害月季、蔷薇、荣莉等蔷薇科植物及兰花。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15mm,前翅长10mm左右,黑色有光泽,头胸部具棕灰色长毛。头刻点密,后缘略凹,额上部至头顶凹平;复眼黑褐色,单眼浅褐色;触角12节黑色;唇基长大于宽;上颚黑色强大,端具4齿;胸背刻点粗圆且浅,中盾沟不及背板的一半;小盾片新川形。后缘生密长毛。翅2对、浅褐色半透明,黑褐色脉纹不达外缘,前翅具1个闭锁的肘室。足黑褐色,中胫端距1根。后胫端距2根;第1跗节宽扁且长,大于第2~5跗节长之和;爪内侧近基部具小齿1个。腹部可见6节,各节前部2/3处刻点疏粗,后部细密,第1节前缘圆弧形凹切,第1~3节被灰白色长毛;第6腹板宽三角形。
雄成虫体长10mm,头,胸部被浓密黄毛,腹节间毛带黄色,无腹毛刷;上颚发达具齿。
卵
长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
蛴螬型,无足;头小,黄褐色,上颚发达,胸、腹部乳白色,腹末尖细,体表多皱纹。茧近圆筒形,头端平载,尾端略尖,褐色。
蛹
离蛹,初化蛹为乳黄白色,后变为深褐色。
发生规律
月季切叶蜂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枯木树洞、石洞及其他天然洞穴中筑巢做茧越冬。第二年春化蛹,蛹期10~15天。越冬代发生集中而整齐。成虫4月中旬至5月初出现,南方4月下旬,北方5月中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成虫寿命约20~25天;卵期3~4天,幼虫期约20天。第一代成虫出现期南方5月中旬~6月下旬;北方6月中旬~7月中旬。第二代南方6月下旬~7月中旬;北方7月下旬-8月。第三代南方8月上旬~9月上、中旬;北方9月上旬~10月上旬。第四代只南方,为9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上旬。当气温高于20℃时雌蜂才开始出洞,从早到晚均可进行切叶,但以10~15时最盛。雌蜂切叶并非取食,而是用以筑巢,供贮藏"食料"和产卵之用。雌蜂喜欢选择嫩而薄,质地较柔软而充分展开的中上部叶片为筑巢材料。由于雌蜂重复切叶,而使叶片留下一些很规则的缺刻。
防治方法
(1).成虫出现高峰期以网捕捉,减少虫源。
(2).产卵期摘除有卵叶片。
(3)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北京、河北、台湾等地。主要危害月季、蔷薇、荣莉等蔷薇科植物及兰花。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15mm,前翅长10mm左右,黑色有光泽,头胸部具棕灰色长毛。头刻点密,后缘略凹,额上部至头顶凹平;复眼黑褐色,单眼浅褐色;触角12节黑色;唇基长大于宽;上颚黑色强大,端具4齿;胸背刻点粗圆且浅,中盾沟不及背板的一半;小盾片新川形。后缘生密长毛。翅2对、浅褐色半透明,黑褐色脉纹不达外缘,前翅具1个闭锁的肘室。足黑褐色,中胫端距1根。后胫端距2根;第1跗节宽扁且长,大于第2~5跗节长之和;爪内侧近基部具小齿1个。腹部可见6节,各节前部2/3处刻点疏粗,后部细密,第1节前缘圆弧形凹切,第1~3节被灰白色长毛;第6腹板宽三角形。
雄成虫体长10mm,头,胸部被浓密黄毛,腹节间毛带黄色,无腹毛刷;上颚发达具齿。
卵
长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
蛴螬型,无足;头小,黄褐色,上颚发达,胸、腹部乳白色,腹末尖细,体表多皱纹。茧近圆筒形,头端平载,尾端略尖,褐色。
蛹
离蛹,初化蛹为乳黄白色,后变为深褐色。
发生规律
月季切叶蜂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枯木树洞、石洞及其他天然洞穴中筑巢做茧越冬。第二年春化蛹,蛹期10~15天。越冬代发生集中而整齐。成虫4月中旬至5月初出现,南方4月下旬,北方5月中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成虫寿命约20~25天;卵期3~4天,幼虫期约20天。第一代成虫出现期南方5月中旬~6月下旬;北方6月中旬~7月中旬。第二代南方6月下旬~7月中旬;北方7月下旬-8月。第三代南方8月上旬~9月上、中旬;北方9月上旬~10月上旬。第四代只南方,为9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上旬。当气温高于20℃时雌蜂才开始出洞,从早到晚均可进行切叶,但以10~15时最盛。雌蜂切叶并非取食,而是用以筑巢,供贮藏"食料"和产卵之用。雌蜂喜欢选择嫩而薄,质地较柔软而充分展开的中上部叶片为筑巢材料。由于雌蜂重复切叶,而使叶片留下一些很规则的缺刻。
防治方法
(1).成虫出现高峰期以网捕捉,减少虫源。
(2).产卵期摘除有卵叶片。
(3)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大花蕙兰蓟马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危害大花蕙兰的花、茎、叶和花朵,尤其喜欢栖息于花心部或花瓣与花萼重叠处,以针状口器刺吸花朵的汁液,使叶片和花朵出现小白点或灰白色斑点。新芽或叶鞘夹层间也容易有幼虫栖息,茎叶部被害后呈黄化枯萎现象,严重影响大花蕙兰的生长发育,降低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2毫米,暗黑色;若虫浅黄色。
发生规律
其生活周期很短,发生代数较多,可全年发生危害,但以5~10月间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蓟马应着力于消除其寄生环境,如及时剪除不用的花枝、密闭熏蒸、定期喷洒杀虫剂等。
幼虫期喷施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国光乐克(5.7%甲维盐)3000倍,或国光必治(40%啶虫.毒)1500-2000倍;或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根据害虫危害情况适当用药2-3次,间隔7-10天。喷药时应注意喷及花内蓟马隐藏处。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危害大花蕙兰的花、茎、叶和花朵,尤其喜欢栖息于花心部或花瓣与花萼重叠处,以针状口器刺吸花朵的汁液,使叶片和花朵出现小白点或灰白色斑点。新芽或叶鞘夹层间也容易有幼虫栖息,茎叶部被害后呈黄化枯萎现象,严重影响大花蕙兰的生长发育,降低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2毫米,暗黑色;若虫浅黄色。
发生规律
其生活周期很短,发生代数较多,可全年发生危害,但以5~10月间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蓟马应着力于消除其寄生环境,如及时剪除不用的花枝、密闭熏蒸、定期喷洒杀虫剂等。
幼虫期喷施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国光乐克(5.7%甲维盐)3000倍,或国光必治(40%啶虫.毒)1500-2000倍;或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根据害虫危害情况适当用药2-3次,间隔7-10天。喷药时应注意喷及花内蓟马隐藏处。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君子兰褐软介壳虫
分布与危害
褐软介壳虫一般并不直接破坏植株组织,只是受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各种病症和变态,如卷叶、叶片皱缩,严重的还会出现瘤状等,并传播病菌。
形态特征
褐软介壳虫是一种刺吸式口器的害虫。这种害虫的雌成虫为卵形或长卵形,扁平、背部稍微隆起,身长一般为3~4cm,宽3~3.5cm,前端圆窄,后端膨大,通常浅黄褐色,黄色或红褐色,背部向内稍弯曲,体背软或略硬化,构成不规则的格子形图案,触角7~8节,眼一对,红褐色,足细或中等粗细。初孵若虫卵形,上部稍圆,下部尖,淡黄色,体长0.6mm,宽0.3mm。若虫为长椭圆形,扁平,背部略隆起,淡黄褐色,体缘有缘毛,一对尾缘毛很长,达体长的一半,外形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
褐软介壳虫多发生于高温多湿季节,冬季在室内也容易发生。正常情况下一年发生四代,在露天以1~2龄若虫越冬。各代分孵若虫的时间为3月中旬、5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上旬。每只雌虫可生300只以上,其后雌成虫死亡,变为棕红色。
褐软介壳虫常常聚集在君子兰叶鞘上,影响君子兰的光合作用,使君子兰长势不旺,叶片枯萎,失去观赏价值。介壳虫本身繁殖力强,多数虫体覆盖一层蜡壳,具有较强的抗药能力,如不及时防治,严重时也会造成君子兰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介壳虫的防治,也应以预防为主。介壳虫常年固定在一个地方危害植株,因虫体微小,一般被人们忽略,所以在购买君子兰时,注意不要把带有介壳虫的君子兰带回家,否则无意中进行了人为的传播,给君子兰的生长带来影响。
(1)人工除治。介壳虫利用它细长的口针,深深地插入君子兰组织深处,吸食植株的营养。它一旦离开植株体,就会无法生存。因此,可用人工除治的方法。用竹签、小木棍等工具,轻轻地把介壳虫和煤烟状物擦掉,再用清水擦洗。在除治过程中不要造成叶片伤痕,防止侵染其他病症。人工除治介壳虫的时间最好选在介壳虫的若虫和成虫期。在成虫产卵时,就要对虫卵一并刮除。人工除治虽然方法简便,但是由于介壳虫体积小,不易根除,同时工作量较大应提倡用化学药剂根治。
(2)药物除治。化学药剂除治介壳虫是大面积防治介壳虫的主要方法。初孵的若虫,身上的胶质、蜡质等保护层较薄,容易吸收药物。养护者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防治 。对2龄以上的介壳虫,由于虫体覆盖着胶质和蜡质,除治时必须选用针对性的专用于蚧壳虫防治的药剂,如国光必治(40%啶虫毒)2000-300倍液进行喷杀,均可起到防治的作用。虫龄小用低浓度,虫龄大用高浓度。在操作时,要注意正反面叶片,只要有虫害的部位都要喷到。
(3)生物防治。又称以虫治虫。主要是利用介壳虫的天敌~瓢虫、寄生蜂、寄生菌等。特别是瓢虫中的红缘黑瓢虫,一生中能捕食介壳虫2000只。白天瓢虫常在豆科类植物的枝叶上觅食。此虫有假死现象,容易捕捉,捉后可用透气纸袋装上备用。在早晨或傍晚将捕捉的瓢虫用枝叶引放在介壳虫聚集在部位,瓢虫立即大口嚼食介壳虫,每5分钟就能吃虫2~3只。一株生介壳虫的成龄君子兰,只要放入2~3支瓢虫,就足以把所有介壳虫消灭掉。
分布与危害
褐软介壳虫一般并不直接破坏植株组织,只是受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各种病症和变态,如卷叶、叶片皱缩,严重的还会出现瘤状等,并传播病菌。
形态特征
褐软介壳虫是一种刺吸式口器的害虫。这种害虫的雌成虫为卵形或长卵形,扁平、背部稍微隆起,身长一般为3~4cm,宽3~3.5cm,前端圆窄,后端膨大,通常浅黄褐色,黄色或红褐色,背部向内稍弯曲,体背软或略硬化,构成不规则的格子形图案,触角7~8节,眼一对,红褐色,足细或中等粗细。初孵若虫卵形,上部稍圆,下部尖,淡黄色,体长0.6mm,宽0.3mm。若虫为长椭圆形,扁平,背部略隆起,淡黄褐色,体缘有缘毛,一对尾缘毛很长,达体长的一半,外形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
褐软介壳虫多发生于高温多湿季节,冬季在室内也容易发生。正常情况下一年发生四代,在露天以1~2龄若虫越冬。各代分孵若虫的时间为3月中旬、5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上旬。每只雌虫可生300只以上,其后雌成虫死亡,变为棕红色。
褐软介壳虫常常聚集在君子兰叶鞘上,影响君子兰的光合作用,使君子兰长势不旺,叶片枯萎,失去观赏价值。介壳虫本身繁殖力强,多数虫体覆盖一层蜡壳,具有较强的抗药能力,如不及时防治,严重时也会造成君子兰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介壳虫的防治,也应以预防为主。介壳虫常年固定在一个地方危害植株,因虫体微小,一般被人们忽略,所以在购买君子兰时,注意不要把带有介壳虫的君子兰带回家,否则无意中进行了人为的传播,给君子兰的生长带来影响。
(1)人工除治。介壳虫利用它细长的口针,深深地插入君子兰组织深处,吸食植株的营养。它一旦离开植株体,就会无法生存。因此,可用人工除治的方法。用竹签、小木棍等工具,轻轻地把介壳虫和煤烟状物擦掉,再用清水擦洗。在除治过程中不要造成叶片伤痕,防止侵染其他病症。人工除治介壳虫的时间最好选在介壳虫的若虫和成虫期。在成虫产卵时,就要对虫卵一并刮除。人工除治虽然方法简便,但是由于介壳虫体积小,不易根除,同时工作量较大应提倡用化学药剂根治。
(2)药物除治。化学药剂除治介壳虫是大面积防治介壳虫的主要方法。初孵的若虫,身上的胶质、蜡质等保护层较薄,容易吸收药物。养护者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防治 。对2龄以上的介壳虫,由于虫体覆盖着胶质和蜡质,除治时必须选用针对性的专用于蚧壳虫防治的药剂,如国光必治(40%啶虫毒)2000-300倍液进行喷杀,均可起到防治的作用。虫龄小用低浓度,虫龄大用高浓度。在操作时,要注意正反面叶片,只要有虫害的部位都要喷到。
(3)生物防治。又称以虫治虫。主要是利用介壳虫的天敌~瓢虫、寄生蜂、寄生菌等。特别是瓢虫中的红缘黑瓢虫,一生中能捕食介壳虫2000只。白天瓢虫常在豆科类植物的枝叶上觅食。此虫有假死现象,容易捕捉,捉后可用透气纸袋装上备用。在早晨或傍晚将捕捉的瓢虫用枝叶引放在介壳虫聚集在部位,瓢虫立即大口嚼食介壳虫,每5分钟就能吃虫2~3只。一株生介壳虫的成龄君子兰,只要放入2~3支瓢虫,就足以把所有介壳虫消灭掉。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相关图片
#一串红朱砂叶螨
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华南、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发生普遍。除为害一串红外,还为害孔雀草、香石竹、樱花、白玉兰、月季、文竹等花卉。
主要以成螨和幼螨在寄主叶背吸汁液,使叶面产生白色点状。盛发期在茎、叶上形成一层薄丝网,使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螨 体色变化较大,一般呈红色,也有褐绿色等。足4对。雌螨体长0.38-0.48毫米,卵圆形。体背两侧有块状或条形深褐色斑纹。斑纹从头胸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腹末后端;有时斑纹分隔成2块,其中前一块大些。雄虫略呈菱形,稍小,体长0.3-0.4毫米。腹部瘦小,末端较尖。
卵 为圆形,直径0.13毫米。初产时无色透明,后渐变为橙红色。
初孵幼螨 体呈近圆形,淡红色,长0.1-0.2毫米,足3对。
若螨为幼螨蜕1次皮后为第1若螨,比幼螨稍大,略呈椭圆形,体色较深,体侧开始出现较深的斑块。足4对,此后雄若螨即老熟,蜕皮变为雄成螨。雌性第一若螨蜕皮后成第二若螨,体比第一若 螨大,再次蜕皮才成雌成螨。
发生规律
该螨发生代数从北向南10-20代。长江流域,以受精雌成螨在土块缝隙、树皮裂缝及枯枝落叶等处越冬。越冬螨少数散居。翌年春季,气温10度以上时开始活动,温室内无越冬现象,喜高温。雌成螨寿命30天,越冬期为5-7个月。该螨世代重叠,在高温干燥季节易暴发成灾。主要靠爬行和风进行传播。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螨成群集,吐丝串联下垂,借风吹扩散。主要是以两性生殖,也能孤雌生殖。
防治方法
(1)改善栽培环境,使栽培地段通风、凉爽,适时浇水,以减缓繁殖速度。
(2)在受害地段,消除周围枯枝、落叶及杂草,冬季深翻土地,减少虫源。
(3)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小黑瓢虫、小花蝽、六点蓟马、中华草蛉、拟长毛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
(4)化学防治 使用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或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如国光乐克)3000倍液混合后喷雾防治,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一串红朱砂叶螨
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华南、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发生普遍。除为害一串红外,还为害孔雀草、香石竹、樱花、白玉兰、月季、文竹等花卉。
主要以成螨和幼螨在寄主叶背吸汁液,使叶面产生白色点状。盛发期在茎、叶上形成一层薄丝网,使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螨 体色变化较大,一般呈红色,也有褐绿色等。足4对。雌螨体长0.38-0.48毫米,卵圆形。体背两侧有块状或条形深褐色斑纹。斑纹从头胸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腹末后端;有时斑纹分隔成2块,其中前一块大些。雄虫略呈菱形,稍小,体长0.3-0.4毫米。腹部瘦小,末端较尖。
卵 为圆形,直径0.13毫米。初产时无色透明,后渐变为橙红色。
初孵幼螨 体呈近圆形,淡红色,长0.1-0.2毫米,足3对。
若螨为幼螨蜕1次皮后为第1若螨,比幼螨稍大,略呈椭圆形,体色较深,体侧开始出现较深的斑块。足4对,此后雄若螨即老熟,蜕皮变为雄成螨。雌性第一若螨蜕皮后成第二若螨,体比第一若 螨大,再次蜕皮才成雌成螨。
发生规律
该螨发生代数从北向南10-20代。长江流域,以受精雌成螨在土块缝隙、树皮裂缝及枯枝落叶等处越冬。越冬螨少数散居。翌年春季,气温10度以上时开始活动,温室内无越冬现象,喜高温。雌成螨寿命30天,越冬期为5-7个月。该螨世代重叠,在高温干燥季节易暴发成灾。主要靠爬行和风进行传播。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螨成群集,吐丝串联下垂,借风吹扩散。主要是以两性生殖,也能孤雌生殖。
防治方法
(1)改善栽培环境,使栽培地段通风、凉爽,适时浇水,以减缓繁殖速度。
(2)在受害地段,消除周围枯枝、落叶及杂草,冬季深翻土地,减少虫源。
(3)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小黑瓢虫、小花蝽、六点蓟马、中华草蛉、拟长毛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
(4)化学防治 使用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或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如国光乐克)3000倍液混合后喷雾防治,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相关图片
#豹蠹蛾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较广,为害月季、紫荆、洋蹄甲、日本晚樱、山茶、山杏、石榴、碧桃、白玉兰、广玉兰、梅兰、黄杨、栀子花、香樟和法桐等。在我国南方还发生咖啡木蠹蛾(Z.coffeae Nietner)又名咖啡豹蠹蛾等,除上述花卉外,还为害香石竹、杜鹃、柑橘、橙、咖啡、海棠等。
又称六星黑色蠹蛾,属鳞翅目豹蠹蛾科。主要危害枝条。幼虫多自枝杈或嫩梢的叶腋处蛀入,向上蛀食。受害新梢很快枯萎,幼虫以后向下转移,再次蛀入嫩枝内,继续向下蛀食,被害枝条内部被咬成孔洞,孔壁光滑而直,内无粪便,在枝条向阴面排粪。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40-45毫米,触角丝状。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35-40毫米,触角基部双栉齿状,端部丝状。翅展40-45毫米,触角丝状。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35-40毫米,触角基部双栉齿状,端部丝状。全体灰白色,前翅散生大小不等的蓝黑色斜纹斑点。
后翅外缘有8个蓝黑色斑点,中部有一个较大的铜色斑点,胸部背面有3对近圆形的蓝黑色斑纹,腹部背面各节有3条纵纹,两侧各有1个圆斑。卵:长圆形,长径约1毫米,未受精卵米黄色,受精卵粉红色。幼虫:赤褐色,体长30-40毫米,前胸硬皮板基部有1黑褐色近长方形斑块,后缘有2横列黑色小齿,臀板及第9腹节基部黑褐色。
蛹:为裸蛹。体长19-24毫米,赤褐色,背面有锯齿状横带,尾具短臀刺。成虫白天隐藏在植株内部、叶片背面或枝条中下部,夜间活动,飞翔力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成虫多在下午16-20时羽化,羽化后的成虫次日1时左右交尾,1-2天后产卵,卵产于枝条中上部枝杈处或芽腋处,堆产量5-25粒。低龄幼虫有群集习性,长到10毫米后扩散为害。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老熟后在孔洞内吐丝缀屑堵塞两端,并向外咬一羽化孔,用环状间断的老皮盖住,做茧化蛹。
发生规律
豹蠹蛾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或肾在寄主蛀道内越冬。翌年5月出现成虫,有趋光性,日伏夜出,卵产在伤口、粗皮裂缝处,卵期约20天。幼虫较活跃,有转移为害习性,先绕枝条环食,然后进入木质部蛀成孔道。由于地区不同及11月份的气温变化,该虫发育有异,则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蛀道内越冬。咖啡木蠹蛾生活习性与六星黑点蠹蛾相似,5-6月出现成虫。初孵幼虫先食嫩芽和叶柄,以后转蛀1-2年生枝条。资料报道,咖啡木蠹蛾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2代,翌年2-3月成虫羽化,8-9月为第二代成虫羽化期。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理花墩,收二茬花后,一定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结合修剪,剪掉有虫枝,如修剪太迟,幼虫蛀入下部粗枝再截枝对花墩长势有影响。
②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豹蠹蛾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较广,为害月季、紫荆、洋蹄甲、日本晚樱、山茶、山杏、石榴、碧桃、白玉兰、广玉兰、梅兰、黄杨、栀子花、香樟和法桐等。在我国南方还发生咖啡木蠹蛾(Z.coffeae Nietner)又名咖啡豹蠹蛾等,除上述花卉外,还为害香石竹、杜鹃、柑橘、橙、咖啡、海棠等。
又称六星黑色蠹蛾,属鳞翅目豹蠹蛾科。主要危害枝条。幼虫多自枝杈或嫩梢的叶腋处蛀入,向上蛀食。受害新梢很快枯萎,幼虫以后向下转移,再次蛀入嫩枝内,继续向下蛀食,被害枝条内部被咬成孔洞,孔壁光滑而直,内无粪便,在枝条向阴面排粪。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40-45毫米,触角丝状。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35-40毫米,触角基部双栉齿状,端部丝状。翅展40-45毫米,触角丝状。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35-40毫米,触角基部双栉齿状,端部丝状。全体灰白色,前翅散生大小不等的蓝黑色斜纹斑点。
后翅外缘有8个蓝黑色斑点,中部有一个较大的铜色斑点,胸部背面有3对近圆形的蓝黑色斑纹,腹部背面各节有3条纵纹,两侧各有1个圆斑。卵:长圆形,长径约1毫米,未受精卵米黄色,受精卵粉红色。幼虫:赤褐色,体长30-40毫米,前胸硬皮板基部有1黑褐色近长方形斑块,后缘有2横列黑色小齿,臀板及第9腹节基部黑褐色。
蛹:为裸蛹。体长19-24毫米,赤褐色,背面有锯齿状横带,尾具短臀刺。成虫白天隐藏在植株内部、叶片背面或枝条中下部,夜间活动,飞翔力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成虫多在下午16-20时羽化,羽化后的成虫次日1时左右交尾,1-2天后产卵,卵产于枝条中上部枝杈处或芽腋处,堆产量5-25粒。低龄幼虫有群集习性,长到10毫米后扩散为害。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老熟后在孔洞内吐丝缀屑堵塞两端,并向外咬一羽化孔,用环状间断的老皮盖住,做茧化蛹。
发生规律
豹蠹蛾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或肾在寄主蛀道内越冬。翌年5月出现成虫,有趋光性,日伏夜出,卵产在伤口、粗皮裂缝处,卵期约20天。幼虫较活跃,有转移为害习性,先绕枝条环食,然后进入木质部蛀成孔道。由于地区不同及11月份的气温变化,该虫发育有异,则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蛀道内越冬。咖啡木蠹蛾生活习性与六星黑点蠹蛾相似,5-6月出现成虫。初孵幼虫先食嫩芽和叶柄,以后转蛀1-2年生枝条。资料报道,咖啡木蠹蛾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2代,翌年2-3月成虫羽化,8-9月为第二代成虫羽化期。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理花墩,收二茬花后,一定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结合修剪,剪掉有虫枝,如修剪太迟,幼虫蛀入下部粗枝再截枝对花墩长势有影响。
②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