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小菜蛾
分布与危害
小菜蛾又叫菜蛾,俗名二头尖、小青虫等。全国普遍发生,是多种十字花科蔬菜及羽衣甘蓝(叶牡丹)、紫罗兰等主要害虫。
为害状: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后钻入叶片组织取食叶肉。虫龄稍大则啃食叶肉仅留一层表皮,俗称"开天窗"。3-4龄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将叶吃成网状,失去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为灰褐色小型蛾子。前后翅狭长而尖,缘毛很长,前翅中央有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
卵: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椭圆形,扁平,浅黄绿色,表面光滑有闪光。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毫米。身体淡绿色,纺锤形。前胸背板板上有2个由褐色小点组成的"U"字形纹。
蛹:体长约6毫米,初为黄绿色,后变灰褐色。茧灰色,纺锤形,薄网状,透明可见蛹体。
发生规律
菜蛾没有滞育虫期,一年发生的代数随地区温度而不同。我国华北一年可发生5-6代,南京10-11代。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无越冬夏现象。北方以蛹越冬。越冬蛹第二年5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成虫的产卵期10天左右,产卵高峰则在开始产卵后的头3天。卵散产,产卵量一般为100-200粒。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叶脉间的凹陷处。
防治方法
1、 夏秋季节,苗床覆盖遮阳网,防止菜蛾入侵。
2、 在幼虫危害初期喷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国光乙刻1000倍液+国光乐克3000倍复配液喷雾防治,均有良好效果
分布与危害
小菜蛾又叫菜蛾,俗名二头尖、小青虫等。全国普遍发生,是多种十字花科蔬菜及羽衣甘蓝(叶牡丹)、紫罗兰等主要害虫。
为害状: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后钻入叶片组织取食叶肉。虫龄稍大则啃食叶肉仅留一层表皮,俗称"开天窗"。3-4龄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将叶吃成网状,失去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为灰褐色小型蛾子。前后翅狭长而尖,缘毛很长,前翅中央有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
卵: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椭圆形,扁平,浅黄绿色,表面光滑有闪光。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毫米。身体淡绿色,纺锤形。前胸背板板上有2个由褐色小点组成的"U"字形纹。
蛹:体长约6毫米,初为黄绿色,后变灰褐色。茧灰色,纺锤形,薄网状,透明可见蛹体。
发生规律
菜蛾没有滞育虫期,一年发生的代数随地区温度而不同。我国华北一年可发生5-6代,南京10-11代。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无越冬夏现象。北方以蛹越冬。越冬蛹第二年5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成虫的产卵期10天左右,产卵高峰则在开始产卵后的头3天。卵散产,产卵量一般为100-200粒。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叶脉间的凹陷处。
防治方法
1、 夏秋季节,苗床覆盖遮阳网,防止菜蛾入侵。
2、 在幼虫危害初期喷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国光乙刻1000倍液+国光乐克3000倍复配液喷雾防治,均有良好效果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唐菖蒲大蓑蛾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地。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腊梅、梅花、向日葵、月季、蔷薇、牡丹等花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还嚼食茎干表皮,吐丝缀叶成囊,躲藏其中,头伸出囊外取食。
形态特征
雌成虫纺锤形,蛆状,乳白色至乳黄色。头极小。雄成虫翅展35-44毫米,体翅暗褐色,密披绒毛。触角羽状。前后翅褐色,近外缘有4-5个透明斑。
卵近圆球形,初为乳白色,后变为淡黄棕色。虫囊内卵堆圆锥形,上端呈凹陷的球面状。
初孵幼虫体扁圆形,老熟幼虫,雌虫黑色,体粗大;雄虫黄色,较小。虫囊纺锤形,取食时囊的上端有1条柔软的颈圈。雄囊的下部较细,雌囊则较大。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1代,少数生有2代。以老熟幼虫在虫囊内越冬。5月上旬化蛹,5月中下旬 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雌成虫经交配后在囊内产卵,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随风吐丝扩散,取食叶肉。该虫喜高温、干旱的环境,所以在高温干旱的年份里,该虫为害猖獗,幼虫耐饥性较强。
防治方法
(1)冬季整枝修剪时,摘除虫囊,消灭越冬幼虫。
(2)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3)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伞裙追寄蝇等。
(4)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地。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腊梅、梅花、向日葵、月季、蔷薇、牡丹等花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还嚼食茎干表皮,吐丝缀叶成囊,躲藏其中,头伸出囊外取食。
形态特征
雌成虫纺锤形,蛆状,乳白色至乳黄色。头极小。雄成虫翅展35-44毫米,体翅暗褐色,密披绒毛。触角羽状。前后翅褐色,近外缘有4-5个透明斑。
卵近圆球形,初为乳白色,后变为淡黄棕色。虫囊内卵堆圆锥形,上端呈凹陷的球面状。
初孵幼虫体扁圆形,老熟幼虫,雌虫黑色,体粗大;雄虫黄色,较小。虫囊纺锤形,取食时囊的上端有1条柔软的颈圈。雄囊的下部较细,雌囊则较大。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1代,少数生有2代。以老熟幼虫在虫囊内越冬。5月上旬化蛹,5月中下旬 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雌成虫经交配后在囊内产卵,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随风吐丝扩散,取食叶肉。该虫喜高温、干旱的环境,所以在高温干旱的年份里,该虫为害猖獗,幼虫耐饥性较强。
防治方法
(1)冬季整枝修剪时,摘除虫囊,消灭越冬幼虫。
(2)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3)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伞裙追寄蝇等。
(4)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唐菖蒲小造桥虫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蜀葵、扶桑、木槿、百日草、芙蓉、柑橘、锦葵、大红花、七里香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蚕食叶片为害,受害叶片呈缺刻状,仅留叶脉。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为橙黄色,鲜艳的斑纹生有4条横行波纹,近前缘中部有一椭圆形白斑。足灰褐色。
幼虫呈叶绿色,并生有褐色毛,亚背线、气门上线及下线均为白色。胸足3对,尾足1对,体各节有1小型白斑。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白天潜伏阴暗处,日落开始交尾,卵产于叶背,孵化后嚼食叶片。3龄后,白天活动少,一般是在夜间活动。老熟幼虫吐丝卷叶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可进行人工捕杀幼虫。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蜀葵、扶桑、木槿、百日草、芙蓉、柑橘、锦葵、大红花、七里香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蚕食叶片为害,受害叶片呈缺刻状,仅留叶脉。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为橙黄色,鲜艳的斑纹生有4条横行波纹,近前缘中部有一椭圆形白斑。足灰褐色。
幼虫呈叶绿色,并生有褐色毛,亚背线、气门上线及下线均为白色。胸足3对,尾足1对,体各节有1小型白斑。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白天潜伏阴暗处,日落开始交尾,卵产于叶背,孵化后嚼食叶片。3龄后,白天活动少,一般是在夜间活动。老熟幼虫吐丝卷叶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可进行人工捕杀幼虫。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香石竹烟夜蛾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除为害香石竹外,还为害扶郎花、菊花、月季、万寿菊等花卉。
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及危害叶片,最后导致落花、落蕾和不开花。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27-35毫米;翅黄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环状纹和肾状纹,内侧1线末端达肾状纹正下方,亚外缘呈锯齿形,在第二中脉处内弯。环状纹近圆形,中央有1褐色圆斑;肾状纹为褐色圈,圈中有一大型褐斑。后翅外缘有褐色带,其内侧中部较向内凹,有黄褐色锯齿形纹。
卵:扁球形,长0.4-0.5毫米,乳黄色,有明显的卵孔,卵壳上有网状纹。
老熟幼虫体长30-35毫米。头部黄色,有不规则的网状斑。气门片褐色,体上小刺呈圆锥状小点。
蛹:体长15-18毫米,黄绿色至黄褐色;腹部末端各刺基部相连。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2-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春5月上旬成虫羽化,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晚交尾,次日产卵,一般将卵产在嫩叶表皮下、叶脉内。幼虫于5-6月开始危害,昼伏夜出,有假死和转移危害的习性;将一直危害到10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土吐丝结泥土化蛹其中。该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冬季翻耕土壤,消灭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 根据其有趋光性,可悬挂黑光灯,诱捕成虫。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除为害香石竹外,还为害扶郎花、菊花、月季、万寿菊等花卉。
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及危害叶片,最后导致落花、落蕾和不开花。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27-35毫米;翅黄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环状纹和肾状纹,内侧1线末端达肾状纹正下方,亚外缘呈锯齿形,在第二中脉处内弯。环状纹近圆形,中央有1褐色圆斑;肾状纹为褐色圈,圈中有一大型褐斑。后翅外缘有褐色带,其内侧中部较向内凹,有黄褐色锯齿形纹。
卵:扁球形,长0.4-0.5毫米,乳黄色,有明显的卵孔,卵壳上有网状纹。
老熟幼虫体长30-35毫米。头部黄色,有不规则的网状斑。气门片褐色,体上小刺呈圆锥状小点。
蛹:体长15-18毫米,黄绿色至黄褐色;腹部末端各刺基部相连。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2-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春5月上旬成虫羽化,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晚交尾,次日产卵,一般将卵产在嫩叶表皮下、叶脉内。幼虫于5-6月开始危害,昼伏夜出,有假死和转移危害的习性;将一直危害到10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土吐丝结泥土化蛹其中。该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冬季翻耕土壤,消灭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 根据其有趋光性,可悬挂黑光灯,诱捕成虫。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香石竹棉铃虫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为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杂食性,寄主有香石竹、扶郎花、万寿菊、木槿、百日草、向日葵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咬食花朵及嫩梢上的新叶为害,造成落蕾、落花,最后导致叶片缺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6-40毫米。雌蛾黄褐色,前翅赤褐色。雄蛾灰褐色,触角丝状,黄褐色。中横线由肾状纹下斜伸至翅后缘,末端达环状纹的正下方。外横线斜向后伸达肾状纹正下方。
卵: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卵壳上有纵横网格。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大,有淡绿色、绿色、淡红色、黑紫色等,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甚至通过前胸气门,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小刺长而尖,底座较大。体壁显得较粗厚。
蛹:体长17-21毫米,纺锤形,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密布半圆形刻点,腹末端有臀刺两根。
发生规律
年发生量各地不一,云南大部分地方一年发生4-5代,南部及西南部边远地区和低热河谷地区,一年可发生6-7代。都是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温度在15度以上时,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期可延长1个多月,有世代重叠的现象。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栖息在植株丛间,傍晚活跃,集中在开花植物上吸食花蜜。雌蛾将卵产在嫩叶、嫩梢、果萼、茎基等处,初孵幼虫取食嫩叶和小花蕾,被害部分残留表皮,形成小凹点,2-3龄时吐丝下垂分散为害花蕾及花。老熟幼虫入土内3-9厘米处筑土室化蛹。蛹期9-15天,10中下旬仍可见到成虫。
防治方法
(1)根据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园地进行轮作,在冬季进行翻耕,可杀死部分越冬蛹。在幼虫孵化期,也可人工捕杀。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为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杂食性,寄主有香石竹、扶郎花、万寿菊、木槿、百日草、向日葵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咬食花朵及嫩梢上的新叶为害,造成落蕾、落花,最后导致叶片缺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6-40毫米。雌蛾黄褐色,前翅赤褐色。雄蛾灰褐色,触角丝状,黄褐色。中横线由肾状纹下斜伸至翅后缘,末端达环状纹的正下方。外横线斜向后伸达肾状纹正下方。
卵: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卵壳上有纵横网格。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大,有淡绿色、绿色、淡红色、黑紫色等,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甚至通过前胸气门,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小刺长而尖,底座较大。体壁显得较粗厚。
蛹:体长17-21毫米,纺锤形,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密布半圆形刻点,腹末端有臀刺两根。
发生规律
年发生量各地不一,云南大部分地方一年发生4-5代,南部及西南部边远地区和低热河谷地区,一年可发生6-7代。都是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温度在15度以上时,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期可延长1个多月,有世代重叠的现象。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栖息在植株丛间,傍晚活跃,集中在开花植物上吸食花蜜。雌蛾将卵产在嫩叶、嫩梢、果萼、茎基等处,初孵幼虫取食嫩叶和小花蕾,被害部分残留表皮,形成小凹点,2-3龄时吐丝下垂分散为害花蕾及花。老熟幼虫入土内3-9厘米处筑土室化蛹。蛹期9-15天,10中下旬仍可见到成虫。
防治方法
(1)根据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园地进行轮作,在冬季进行翻耕,可杀死部分越冬蛹。在幼虫孵化期,也可人工捕杀。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瓜叶菊李短尾蚜虫
分布与危害
瓜叶菊、金盏花等菊科植物及李、梅、杏、桃等果树。
以成虫、若虫吸汁为害植株叶和嫩茎等,使植株生长衰落。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淡黄至黄绿色,长1.6毫米左右。触角6节,具瓦纹;腹管圆筒形,较短,其部骨化灰褐色;尾片宽圆锥形,有曲粗长毛6-7根。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7毫米,头胸、触角和足均为黑色,腹色淡,具黑色斑纹。第3-6节腹节背片相连成大斑;触角第3节感觉圈11-19个,分布全节。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发生规律
1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李、梅等木本植物上越冬,翌年春越冬卵孵化,为害越冬寄主的新芽、新叶。夏季产生有翅胎生蚜,迁往瓜叶菊,金盏花等植物上为害。秋末迁回越冬寄主,产生两性蚜,交尾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A.温室栽培花上发现蚜虫,可人工用软毛刷蘸水轻轻刷除,并处理干净。
B.蚜虫发生量较大时,可喷洒国光毙克(吡虫啉)1000倍液、国光崇刻(啶虫脒)3000倍液,也可用黄板诱杀等。
C.保护和利用李短尾蚜的捕食性天敌,如七星瓢虫、二星瓢虫、黑带食蚜蝇和小花蝽等。
分布与危害
瓜叶菊、金盏花等菊科植物及李、梅、杏、桃等果树。
以成虫、若虫吸汁为害植株叶和嫩茎等,使植株生长衰落。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淡黄至黄绿色,长1.6毫米左右。触角6节,具瓦纹;腹管圆筒形,较短,其部骨化灰褐色;尾片宽圆锥形,有曲粗长毛6-7根。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7毫米,头胸、触角和足均为黑色,腹色淡,具黑色斑纹。第3-6节腹节背片相连成大斑;触角第3节感觉圈11-19个,分布全节。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发生规律
1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李、梅等木本植物上越冬,翌年春越冬卵孵化,为害越冬寄主的新芽、新叶。夏季产生有翅胎生蚜,迁往瓜叶菊,金盏花等植物上为害。秋末迁回越冬寄主,产生两性蚜,交尾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A.温室栽培花上发现蚜虫,可人工用软毛刷蘸水轻轻刷除,并处理干净。
B.蚜虫发生量较大时,可喷洒国光毙克(吡虫啉)1000倍液、国光崇刻(啶虫脒)3000倍液,也可用黄板诱杀等。
C.保护和利用李短尾蚜的捕食性天敌,如七星瓢虫、二星瓢虫、黑带食蚜蝇和小花蝽等。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非洲菊贪夜蛾
分布与危害
非洲菊、香石竹、菊花和万寿菊等花卉。主要以幼虫咬食嫩叶、花朵和花蕾,造成植株叶片缺刻,落花和落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4毫米。前翅锈褐色,内线为黑色双线波浪形外斜,中线黑色波形外斜至肾纹前端,外线黑色双线锯齿形。肾纹粉黄色中部褐色有黑边;后翅白色,边缘褐色。
卵:球形,基部扁平。
幼虫:体灰绿色或赤褐色,胴部背线浅色,气门后上方具白色斑纹。
发生规律
1年发生5代左右。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产卵于叶正反两面,卵聚集成块状,每块有卵20-30粒。成虫具趋光性。初孵幼虫群集叶片为害,长大后蛀入花蕾为害。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即落地。
防治方法
A.搞好园圃卫生,结合冬耕或换茬,消灭土中越冬虫蛹。
B.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C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Bt悬乳剂400-6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分布与危害
非洲菊、香石竹、菊花和万寿菊等花卉。主要以幼虫咬食嫩叶、花朵和花蕾,造成植株叶片缺刻,落花和落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4毫米。前翅锈褐色,内线为黑色双线波浪形外斜,中线黑色波形外斜至肾纹前端,外线黑色双线锯齿形。肾纹粉黄色中部褐色有黑边;后翅白色,边缘褐色。
卵:球形,基部扁平。
幼虫:体灰绿色或赤褐色,胴部背线浅色,气门后上方具白色斑纹。
发生规律
1年发生5代左右。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产卵于叶正反两面,卵聚集成块状,每块有卵20-30粒。成虫具趋光性。初孵幼虫群集叶片为害,长大后蛀入花蕾为害。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即落地。
防治方法
A.搞好园圃卫生,结合冬耕或换茬,消灭土中越冬虫蛹。
B.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C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Bt悬乳剂400-6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水仙花基腐病
分布与危害
花卉病虫害防治知识:水仙基腐病是水仙发生普遍的常见病害。
症状
鳞茎基部或根部开始变褐变软腐烂,感病鳞茎一般不长根或长根少或长出的根即变褐腐烂。剥开鳞片,可见中部深褐色,变色部分向上扩展。在鳞片间常可见白色或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由患病鳞茎长出的植株,畸形矮化,叶片提早枯死。
病原
水仙尖镰孢霉(Fusariumoxysporumf.sp.narcissiSyn.andHans.),属真菌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
发生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生存。通过鳞茎基部伤口或干枯的根而侵入。与病根接触或在鳞茎挖掘、清洗和分级时将病鳞病健鳞茎混在一起,则病菌可通过伤口或擦伤、碰伤而传播。
温度高,湿度大有利病菌生长繁殖;施用高氮、高磷的无机肥或施用未腐败熟的有机肥可增加发病率;在发病土壤上连作。要导致病害大面积发生。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可使用国光三抗1000-1200倍浇灌根部进行防治,一般建议连用1-2次,每次间隔7-10天。
分布与危害
花卉病虫害防治知识:水仙基腐病是水仙发生普遍的常见病害。
症状
鳞茎基部或根部开始变褐变软腐烂,感病鳞茎一般不长根或长根少或长出的根即变褐腐烂。剥开鳞片,可见中部深褐色,变色部分向上扩展。在鳞片间常可见白色或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由患病鳞茎长出的植株,畸形矮化,叶片提早枯死。
病原
水仙尖镰孢霉(Fusariumoxysporumf.sp.narcissiSyn.andHans.),属真菌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
发生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生存。通过鳞茎基部伤口或干枯的根而侵入。与病根接触或在鳞茎挖掘、清洗和分级时将病鳞病健鳞茎混在一起,则病菌可通过伤口或擦伤、碰伤而传播。
温度高,湿度大有利病菌生长繁殖;施用高氮、高磷的无机肥或施用未腐败熟的有机肥可增加发病率;在发病土壤上连作。要导致病害大面积发生。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可使用国光三抗1000-1200倍浇灌根部进行防治,一般建议连用1-2次,每次间隔7-10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百合根线虫病
分布与危害
危害百合花
症状
发病初期部分叶片出现黄化,若在生长季早期感病,则受害更重,感病植株严重矮化。根上出现许多坏死斑或伤口,在根受害处边缘组织内或在鳞茎外层鳞片的浸染处可发现线虫。
病原
根蚀线虫属线虫纲,根腐线虫属。
发生规律
病原线虫在病株根残体内或土壤中生存,借助受害鳞茎的根残段及整地时土壤的移地而传播。其寄主范围很广,轮作对控制病害发生发展无效。
防治方法
1.用杀线虫剂进行土壤熏蒸处理。可选用98%棉降颗粒剂,每平方米用10~20克撒施或沟施,混入20厘米深土壤中,施药后即覆土,并覆盖薄膜,保湿熏蒸10天左右。揭膜松土放气1周后再种植,可减少土壤中根蚀线虫的密度。
2.种植前剔除感病鳞茎或进行药剂浸泡处理。发现病株尽量铲除或剪去病根,轻病株用46℃热水处理20分钟,可防治根部线虫。
3.对感病植株用地杀(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撒施,3-5千克/亩,撒匀后用国光乐克(5.7%甲维盐)2500-3000倍浇灌,两种药剂混用共同防治线虫病。
分布与危害
危害百合花
症状
发病初期部分叶片出现黄化,若在生长季早期感病,则受害更重,感病植株严重矮化。根上出现许多坏死斑或伤口,在根受害处边缘组织内或在鳞茎外层鳞片的浸染处可发现线虫。
病原
根蚀线虫属线虫纲,根腐线虫属。
发生规律
病原线虫在病株根残体内或土壤中生存,借助受害鳞茎的根残段及整地时土壤的移地而传播。其寄主范围很广,轮作对控制病害发生发展无效。
防治方法
1.用杀线虫剂进行土壤熏蒸处理。可选用98%棉降颗粒剂,每平方米用10~20克撒施或沟施,混入20厘米深土壤中,施药后即覆土,并覆盖薄膜,保湿熏蒸10天左右。揭膜松土放气1周后再种植,可减少土壤中根蚀线虫的密度。
2.种植前剔除感病鳞茎或进行药剂浸泡处理。发现病株尽量铲除或剪去病根,轻病株用46℃热水处理20分钟,可防治根部线虫。
3.对感病植株用地杀(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撒施,3-5千克/亩,撒匀后用国光乐克(5.7%甲维盐)2500-3000倍浇灌,两种药剂混用共同防治线虫病。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相关图片
#百合花叶病
分布与危害
危害百合
症状
病菌株叶出现花叶症状,同一花上颜色不均,呈斑驳状。
病原
为郁金香碎色病毒(Tulipe breaking virus,TuBV)。该病毒在世界郁金香上均有发生,但在百合上发生频度较低。
发生规律
TuBV寄主范围狭,在服金香及百合上发生。可通过鳞茎种球传染。蚜虫可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防治方法
1、 使用健康的种球。
2、 主要防治蚜虫危害,使用国光崇刻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叶面喷雾,注意叶片背面的喷雾。
#百合花叶病
分布与危害
危害百合
症状
病菌株叶出现花叶症状,同一花上颜色不均,呈斑驳状。
病原
为郁金香碎色病毒(Tulipe breaking virus,TuBV)。该病毒在世界郁金香上均有发生,但在百合上发生频度较低。
发生规律
TuBV寄主范围狭,在服金香及百合上发生。可通过鳞茎种球传染。蚜虫可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防治方法
1、 使用健康的种球。
2、 主要防治蚜虫危害,使用国光崇刻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叶面喷雾,注意叶片背面的喷雾。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睡莲缢管蚜
分布与危害
别名:莲缢管蚜。
目科:同翅目,蚜科。
学名:Rhopalosiphum nynphacae
分布:江苏、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山东、河北、吉林等地。
危害对象:莲、睡莲、香蒲、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以及梅、桃、樱花、红叶李等。
危害征状:主要刺吸嫩枝、嫩叶,造成卷叶和枯黄;刺吸花蕾,影响花的生长发育,影响花的质量。
形态特征
(1)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2.5毫米、宽1.6毫米;体色由褐绿到墨绿色,被薄霜或粉,额瘤隆起外倾呈“W”状.触角有瓦纹,喙粗长达后足基节,腹管缢管状,中部收缩,端部膨大,顶端又收缩,表面光滑无瓦纹。尾片长0.2毫米,长锥形.中部收缩,尖端钝,有小圆刺突构成网纹。足腹节有成排卵形纹。
(2)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2.3毫米、宽1.0毫米,腹部褐色至褐绿色,触角第三节有圆形感觉圈2l~23个,腹管缢管状,端部1/2膨大,基部向中部渐细,顶端收缩,膨大部分光滑,基部有瓦纹,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发生规律
一年多代,以卵在梅、红叶李、桃等花木芽腋间越冬。翌春孵化后先在梅、红叶李、桃等第一寄主上孤雌繁殖危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危害严重,常可盖满嫩梢,少量在嫩叶反面危害,可致新叶枯落;当气温日渐增高时,其有翅侨蚜飞向第二寄主莲、睡莲等水生植物上,在露出水面并贴近水面的幼茎、嫩叶和嫩叶叶柄上繁殖危害,也可在花蕾上吸食,造成花蕾萎蔫。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蚜虫繁殖快,世代多,用药易产生抗性。选药时建议用复配药剂或轮换用药,可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防治时建议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缩短用药间隔期,连用2-3次。
分布与危害
别名:莲缢管蚜。
目科:同翅目,蚜科。
学名:Rhopalosiphum nynphacae
分布:江苏、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山东、河北、吉林等地。
危害对象:莲、睡莲、香蒲、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以及梅、桃、樱花、红叶李等。
危害征状:主要刺吸嫩枝、嫩叶,造成卷叶和枯黄;刺吸花蕾,影响花的生长发育,影响花的质量。
形态特征
(1)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2.5毫米、宽1.6毫米;体色由褐绿到墨绿色,被薄霜或粉,额瘤隆起外倾呈“W”状.触角有瓦纹,喙粗长达后足基节,腹管缢管状,中部收缩,端部膨大,顶端又收缩,表面光滑无瓦纹。尾片长0.2毫米,长锥形.中部收缩,尖端钝,有小圆刺突构成网纹。足腹节有成排卵形纹。
(2)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2.3毫米、宽1.0毫米,腹部褐色至褐绿色,触角第三节有圆形感觉圈2l~23个,腹管缢管状,端部1/2膨大,基部向中部渐细,顶端收缩,膨大部分光滑,基部有瓦纹,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发生规律
一年多代,以卵在梅、红叶李、桃等花木芽腋间越冬。翌春孵化后先在梅、红叶李、桃等第一寄主上孤雌繁殖危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危害严重,常可盖满嫩梢,少量在嫩叶反面危害,可致新叶枯落;当气温日渐增高时,其有翅侨蚜飞向第二寄主莲、睡莲等水生植物上,在露出水面并贴近水面的幼茎、嫩叶和嫩叶叶柄上繁殖危害,也可在花蕾上吸食,造成花蕾萎蔫。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蚜虫繁殖快,世代多,用药易产生抗性。选药时建议用复配药剂或轮换用药,可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防治时建议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缩短用药间隔期,连用2-3次。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石斛白盾蚧
分布与危害
分布华南、西南,北方温室。主要危害石斛 、棕竹、荆头竹、茶、青冈等植物。
形态特征
雌成虫介壳细长,长2-3mm,白色,质薄,前狭后宽,略隆起,直或略弯曲;壳点2个,位于前端,淡黄色。虫体很细长,两侧近平行,长约1.5mm,黄色,臀前腹节侧突略显,前气门腺2-3个;臀板尖而狭长,臀叶2对发达,中叶陷入,叉开呈“∧”字状,基部轭连,内缘具粗齿列,侧叶双分,内分叶长形,第3叶为低齿突;臀板背缘腺每侧7个,排成1、2、2、2个;与缘腺同大的背腺在第3-5腹节成亚中、亚缘列,每列1-3腺,后胸至第3腹节边缘有小管腺;腹缘有小腹腺;围阴腺5群。雄成虫介壳形,长约1mm,两侧略平行,白色,溶蜡状,背中纵脊3条略显;壳点1个,位于前端。
发生规律
亚热带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2龄若虫和成虫在叶片上越冬,若1-2月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天气干旱,则越冬现象不明显。3-4月1代若虫出现,11-12月4代若虫出现。7-8月气温高达30℃以上时,虫体大量死亡。雌虫主要寄生在叶背面,分泌蜡质粉絮。呈堆状。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将有虫的枝条剪除。
2.加强水肥管理,植物种植地要通风通气,提高植物抗虫力。
3.在若虫发生初期,喷洒无公害农药,如花保乳剂100倍液或崇刻(5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
分布与危害
分布华南、西南,北方温室。主要危害石斛 、棕竹、荆头竹、茶、青冈等植物。
形态特征
雌成虫介壳细长,长2-3mm,白色,质薄,前狭后宽,略隆起,直或略弯曲;壳点2个,位于前端,淡黄色。虫体很细长,两侧近平行,长约1.5mm,黄色,臀前腹节侧突略显,前气门腺2-3个;臀板尖而狭长,臀叶2对发达,中叶陷入,叉开呈“∧”字状,基部轭连,内缘具粗齿列,侧叶双分,内分叶长形,第3叶为低齿突;臀板背缘腺每侧7个,排成1、2、2、2个;与缘腺同大的背腺在第3-5腹节成亚中、亚缘列,每列1-3腺,后胸至第3腹节边缘有小管腺;腹缘有小腹腺;围阴腺5群。雄成虫介壳形,长约1mm,两侧略平行,白色,溶蜡状,背中纵脊3条略显;壳点1个,位于前端。
发生规律
亚热带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2龄若虫和成虫在叶片上越冬,若1-2月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天气干旱,则越冬现象不明显。3-4月1代若虫出现,11-12月4代若虫出现。7-8月气温高达30℃以上时,虫体大量死亡。雌虫主要寄生在叶背面,分泌蜡质粉絮。呈堆状。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将有虫的枝条剪除。
2.加强水肥管理,植物种植地要通风通气,提高植物抗虫力。
3.在若虫发生初期,喷洒无公害农药,如花保乳剂100倍液或崇刻(5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百合桃蚜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别名赋虫、烟蚜、桃赤蚜、油汉。是植物上危害最普遍的一种蚜虫。在我国分布广泛。除为害百合,还为害香石竹、蔷薇、樱花、万寿菊、晚香玉、梅、瓜叶菊、木芙蓉、玫瑰、鸡冠花、报春花等花卉。
主要是以成虫、若虫为害,刺吸枝、叶的汁液,使被害叶向背面做不规则的卷曲,导致枝枯叶黄。同时该蚜虫也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形态特征
成虫分有翅和无翅两种。有翅蚜体长1.6-2.1毫米,卵圆形,体色差异很大,有绿、淡黄绿、紫褐、橘红等色,头胸部黑色,额瘤显著。体表粗糙有粒状结构,但背中域平滑,尾片圆锥形,近端部23处收缩,上生曲毛树根。无翅蚜虫体长1.4-2毫米,绿色或红褐色,触角鞭状,足基部淡褐色,其余部分黑色,尾片粗大,绿色。腹部背面有黑斑及翠绿色中带和侧横带,腹管圆筒形。
卵体较小,长约1毫米,椭圆形,初为绿色后变黑色。
若虫近似无翅胎生雌蚜,淡绿或淡红色。
发生规律
桃蚜在华北地区一年可发生10余代,长江流域一年发生20-30代。各虫态均可越冬,主要是在桃、十字花科的花及蔬菜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有翅蚜迁出,3—6月主要在百合上为害,当百合现蕾及成熟后,又产生有翅蚜迁出,在菊花和茄子等植物上为害,随后再转到小白菜和芥菜上为害,10月后产卵越冬。成虫及若虫群集叶片背面及嫩梢吸取汁液危害。被害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冬季温暖,春暖早,雨水均匀的年份发生严重,高温高湿不利发生。在24℃的温度下,发育最快,高于28℃对其发育不利。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破坏害虫的繁衍和生活环境;清除虫源植物 播种前清洁育苗场地,拔掉杂草和各种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
(2)进行诱杀,设置黄色板从66厘长、33厘米宽的长方形框的上方使涂黄面朝内包住夹紧插在果园周围高出地面 0.5米,隔3-5米远一块,再在没涂色的外面涂以机油。这样可以大量诱杀有翅蚜。
(3)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食蚜蝇、草蛉等。
(4)化学防治 蚜虫繁殖快,世代多,用药易产生抗性。选药时建议用复配药剂或轮换用药,可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防治时建议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缩短用药间隔期,连用2-3次。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别名赋虫、烟蚜、桃赤蚜、油汉。是植物上危害最普遍的一种蚜虫。在我国分布广泛。除为害百合,还为害香石竹、蔷薇、樱花、万寿菊、晚香玉、梅、瓜叶菊、木芙蓉、玫瑰、鸡冠花、报春花等花卉。
主要是以成虫、若虫为害,刺吸枝、叶的汁液,使被害叶向背面做不规则的卷曲,导致枝枯叶黄。同时该蚜虫也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形态特征
成虫分有翅和无翅两种。有翅蚜体长1.6-2.1毫米,卵圆形,体色差异很大,有绿、淡黄绿、紫褐、橘红等色,头胸部黑色,额瘤显著。体表粗糙有粒状结构,但背中域平滑,尾片圆锥形,近端部23处收缩,上生曲毛树根。无翅蚜虫体长1.4-2毫米,绿色或红褐色,触角鞭状,足基部淡褐色,其余部分黑色,尾片粗大,绿色。腹部背面有黑斑及翠绿色中带和侧横带,腹管圆筒形。
卵体较小,长约1毫米,椭圆形,初为绿色后变黑色。
若虫近似无翅胎生雌蚜,淡绿或淡红色。
发生规律
桃蚜在华北地区一年可发生10余代,长江流域一年发生20-30代。各虫态均可越冬,主要是在桃、十字花科的花及蔬菜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有翅蚜迁出,3—6月主要在百合上为害,当百合现蕾及成熟后,又产生有翅蚜迁出,在菊花和茄子等植物上为害,随后再转到小白菜和芥菜上为害,10月后产卵越冬。成虫及若虫群集叶片背面及嫩梢吸取汁液危害。被害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冬季温暖,春暖早,雨水均匀的年份发生严重,高温高湿不利发生。在24℃的温度下,发育最快,高于28℃对其发育不利。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破坏害虫的繁衍和生活环境;清除虫源植物 播种前清洁育苗场地,拔掉杂草和各种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
(2)进行诱杀,设置黄色板从66厘长、33厘米宽的长方形框的上方使涂黄面朝内包住夹紧插在果园周围高出地面 0.5米,隔3-5米远一块,再在没涂色的外面涂以机油。这样可以大量诱杀有翅蚜。
(3)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食蚜蝇、草蛉等。
(4)化学防治 蚜虫繁殖快,世代多,用药易产生抗性。选药时建议用复配药剂或轮换用药,可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防治时建议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缩短用药间隔期,连用2-3次。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茉莉叶野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以幼虫取食茉莉花叶片,有时也为害花蕾和嫩枝。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留下一层半透明的表皮。长大后将叶片吃成洞孔或咬成缺刻。也能啃食小枝皮层,引起叶片枯黄脱落,整枝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全体深褐色,腹面淡黄。复眼黑褐。触角丝状。下唇须向上弯曲。前翅狭三角形,每翅有10个形状各异的透明白斑。后翅宽三角形,每翅有5个形状不同的透明白斑,基部白斑呈钩状,最粗大。腹部各节后缘中央及两侧鳞毛呈黄白色斑块。雄蛾腹部细长,静止时向上翘。
卵 椭圆形,长0.9~1.1毫米,卵面稍隆,具网状纹。
幼虫 全体绿色,头黄褐,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各体节毛片边缘灰黑色,刚毛基部漆黑色。
蛹 初呈绿色,后转淡黄绿色,长约12~14毫米。
发生规律
在南方一年发生10代,以幼虫越冬。成虫3~4月间出现,白天静伏,夜晚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面上,也有产于叶背和小枝上。卵块产,呈鱼鳞状排列,每头雌虫可产卵50~200粒。幼虫初时群集,三龄后扩散,常将枝叶连缀一起,隐藏其中,取食为害。秋季为害较烈。
防治方法
1、早春清园,扫除枯枝落叶,烧毁,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天敌,放卵寄生蜂,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等。
3、药剂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防治时,针对卷叶危害特点,需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才能保证药效。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以幼虫取食茉莉花叶片,有时也为害花蕾和嫩枝。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留下一层半透明的表皮。长大后将叶片吃成洞孔或咬成缺刻。也能啃食小枝皮层,引起叶片枯黄脱落,整枝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全体深褐色,腹面淡黄。复眼黑褐。触角丝状。下唇须向上弯曲。前翅狭三角形,每翅有10个形状各异的透明白斑。后翅宽三角形,每翅有5个形状不同的透明白斑,基部白斑呈钩状,最粗大。腹部各节后缘中央及两侧鳞毛呈黄白色斑块。雄蛾腹部细长,静止时向上翘。
卵 椭圆形,长0.9~1.1毫米,卵面稍隆,具网状纹。
幼虫 全体绿色,头黄褐,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各体节毛片边缘灰黑色,刚毛基部漆黑色。
蛹 初呈绿色,后转淡黄绿色,长约12~14毫米。
发生规律
在南方一年发生10代,以幼虫越冬。成虫3~4月间出现,白天静伏,夜晚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面上,也有产于叶背和小枝上。卵块产,呈鱼鳞状排列,每头雌虫可产卵50~200粒。幼虫初时群集,三龄后扩散,常将枝叶连缀一起,隐藏其中,取食为害。秋季为害较烈。
防治方法
1、早春清园,扫除枯枝落叶,烧毁,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天敌,放卵寄生蜂,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等。
3、药剂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防治时,针对卷叶危害特点,需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才能保证药效。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非洲菊白粉虱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白粉虱可分为温室白粉虱和银叶白粉虱两种,是欧美各国温室园艺作物的重要害虫,也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害虫,现已在全国各地蔓延。白粉虱是非洲菊上最难治理和危害最大的害虫。
形态特征
白粉虱有四种形态,卵、若虫、伪蛹和成虫,成虫产卵于叶片背面,长0.2-0.25mm,凭肉眼不易察觉,需用放大镜或显微境观察,多分布在嫩叶;若虫、伪蛹通常固着在中下层老叶,容易发现。成虫喜欢附在嫩叶和成叶背面,成虫、若虫均能分泌蜜露,堆集于叶片上,引起煤污病,若叶片上发现由真菌寄生引起的黑色灰状的煤污病,表明感染的时间已经比较长,比较严重。白粉虱最喜欢的颜色是柠檬黄和橙黄,因此可以悬挂或撑起黄板来监测。在温室条件下,白粉虱一年四季不停止生育,每头雌虫产卵达100-200粒。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1、预防为主,培育无虫苗。
种苗、残茬作物和杂草带虫是白粉虱传播的重要途径,所以新茬定植前要彻底清除杂草、前茬作物,并空地一段时间。引进非洲菊种苗和盆花时,要仔细检查是否有若虫或卵,是否缺失的叶片较多。一旦一个温室被白粉虱感染,其作物的进出就要很小心,以防各个温室都被感染。温室要插黄板,以便于随时监测。田间要定期巡视,检查生长情况和是否有病虫发生。大棚门口悬挂白色或银白色的塑料条,可拒避成虫的侵入。
2、选好药剂,正确用药。
白粉虱对农药易产生抗性,要多知道一些可用的农药种类,以便选用。对于本来没有抵抗的农药。害虫的抗性要在第二个世代才会产生,因此对于试用效果好的农药,至少可以连续用一个世代以上,直至发现抗药性,要注意正确的用药方法,而不宜频繁更换农药。
3、高温密闭法的应用。
将具有熏蒸作用的农药与具有杀卵作用的农药混配(如毒死蜱+万灵),并加入适量洗衣粉作为表面活性剂,于下午3:30-5:30之间喷药,喷药前或边喷雾边将温室或大棚的通风口关闭,形成密闭条件,并维持气温在30-35℃之间一个小时以上。夏季拉遮阳网并延迟喷药时间,以防止棚内气温过度升高。在没有密闭条件的情况下,下午气温高的时期喷药也比早晨喷药效果好。气温高时,温室大棚内不密闭也很容易升到30℃以上,此时宜在早上气温偏低时喷药,将棚内密闭1-2小时,必要时用遮阳网降温,这样就不会有湿度过高,引起病害的顾虑。
4、药剂防治:当害虫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而天敌又较少时,可采用化学药剂喷杀。喷药要在成虫期和幼虫盛孵期进行,药剂可用国光必治(40%啶虫.毒死蜱)2000倍液、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国光崇刻3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如遇世代重叠时,需要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3~4次。
5、其它方法 :防治白粉虱很有效的方法还有熏蒸、熏烟法以及烟雾法。生物防治是更科学的方法,宜大力普及应用。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白粉虱可分为温室白粉虱和银叶白粉虱两种,是欧美各国温室园艺作物的重要害虫,也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害虫,现已在全国各地蔓延。白粉虱是非洲菊上最难治理和危害最大的害虫。
形态特征
白粉虱有四种形态,卵、若虫、伪蛹和成虫,成虫产卵于叶片背面,长0.2-0.25mm,凭肉眼不易察觉,需用放大镜或显微境观察,多分布在嫩叶;若虫、伪蛹通常固着在中下层老叶,容易发现。成虫喜欢附在嫩叶和成叶背面,成虫、若虫均能分泌蜜露,堆集于叶片上,引起煤污病,若叶片上发现由真菌寄生引起的黑色灰状的煤污病,表明感染的时间已经比较长,比较严重。白粉虱最喜欢的颜色是柠檬黄和橙黄,因此可以悬挂或撑起黄板来监测。在温室条件下,白粉虱一年四季不停止生育,每头雌虫产卵达100-200粒。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1、预防为主,培育无虫苗。
种苗、残茬作物和杂草带虫是白粉虱传播的重要途径,所以新茬定植前要彻底清除杂草、前茬作物,并空地一段时间。引进非洲菊种苗和盆花时,要仔细检查是否有若虫或卵,是否缺失的叶片较多。一旦一个温室被白粉虱感染,其作物的进出就要很小心,以防各个温室都被感染。温室要插黄板,以便于随时监测。田间要定期巡视,检查生长情况和是否有病虫发生。大棚门口悬挂白色或银白色的塑料条,可拒避成虫的侵入。
2、选好药剂,正确用药。
白粉虱对农药易产生抗性,要多知道一些可用的农药种类,以便选用。对于本来没有抵抗的农药。害虫的抗性要在第二个世代才会产生,因此对于试用效果好的农药,至少可以连续用一个世代以上,直至发现抗药性,要注意正确的用药方法,而不宜频繁更换农药。
3、高温密闭法的应用。
将具有熏蒸作用的农药与具有杀卵作用的农药混配(如毒死蜱+万灵),并加入适量洗衣粉作为表面活性剂,于下午3:30-5:30之间喷药,喷药前或边喷雾边将温室或大棚的通风口关闭,形成密闭条件,并维持气温在30-35℃之间一个小时以上。夏季拉遮阳网并延迟喷药时间,以防止棚内气温过度升高。在没有密闭条件的情况下,下午气温高的时期喷药也比早晨喷药效果好。气温高时,温室大棚内不密闭也很容易升到30℃以上,此时宜在早上气温偏低时喷药,将棚内密闭1-2小时,必要时用遮阳网降温,这样就不会有湿度过高,引起病害的顾虑。
4、药剂防治:当害虫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而天敌又较少时,可采用化学药剂喷杀。喷药要在成虫期和幼虫盛孵期进行,药剂可用国光必治(40%啶虫.毒死蜱)2000倍液、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国光崇刻3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如遇世代重叠时,需要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3~4次。
5、其它方法 :防治白粉虱很有效的方法还有熏蒸、熏烟法以及烟雾法。生物防治是更科学的方法,宜大力普及应用。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