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卡特兰白粉虱
分布与危害
白粉虱主要为害植株的叶片,喜食叶片,通常在叶背取食,被害叶片呈灰白色,严重时干枯脱落。
形态特征
白粉虱成虫体长0.1~1.2毫米,翅展2.3毫米。体浅黄或浅绿色,背有白色蜡粉。复眼赤红色。触角短丝状。翅膜质,前、后翅上各有一条翅脉。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后渐为黑色。幼虫体扁平,椭圆形,黄绿色,体长0.5毫米左右。蛹椭圆形,隆起,浅黄色。蛹壳扁平,长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整个蛹壳背面覆盖着白色絮状蜡丝。
发生规律
世代重叠现象显著,在同一时期可见到各种虫态。成虫喜欢选择上部嫩叶栖息。活动、取食和产卵。成虫一般不大活动,对黄色有趋性。营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的后代完全是雄虫。俘化后即固定在叶背刺吸为害。
防治方法
(1)要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在引进苗木时注意检查叶背有无粉虱类虫体,杜绝此类害虫的侵入。
(2)重视清园工作:要加强林地中耕除草等清园工作和剪除虫害枝、衰弱枝、徒长枝等修剪工作,以改善林地通风透光条件,恢复树势生长。
(3)开展生物防治措施。保护和利用粉虱类天敌如瓢虫、草蛉、斯氏节蚜小蜂和黄色蚜小蜂等寄生蜂。
(4)物理防治:利用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势,可在桂花树旁埋插黄色木板或塑料板。板上涂黏油,然后振动桂花枝条,促使成虫飞黏到黄板上,起到诱杀作用也可用吸尘器吸捕成虫,降低虫口密度。
(5)药剂防治:当害虫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而天敌又较少时,可采用化学药剂喷杀。喷药要在成虫期和幼虫盛孵期进行,药剂可用国光必治(40%啶虫.毒死蜱)2000倍液、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国光崇刻3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如遇世代重叠时,需要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3~4次。
分布与危害
白粉虱主要为害植株的叶片,喜食叶片,通常在叶背取食,被害叶片呈灰白色,严重时干枯脱落。
形态特征
白粉虱成虫体长0.1~1.2毫米,翅展2.3毫米。体浅黄或浅绿色,背有白色蜡粉。复眼赤红色。触角短丝状。翅膜质,前、后翅上各有一条翅脉。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后渐为黑色。幼虫体扁平,椭圆形,黄绿色,体长0.5毫米左右。蛹椭圆形,隆起,浅黄色。蛹壳扁平,长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整个蛹壳背面覆盖着白色絮状蜡丝。
发生规律
世代重叠现象显著,在同一时期可见到各种虫态。成虫喜欢选择上部嫩叶栖息。活动、取食和产卵。成虫一般不大活动,对黄色有趋性。营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的后代完全是雄虫。俘化后即固定在叶背刺吸为害。
防治方法
(1)要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在引进苗木时注意检查叶背有无粉虱类虫体,杜绝此类害虫的侵入。
(2)重视清园工作:要加强林地中耕除草等清园工作和剪除虫害枝、衰弱枝、徒长枝等修剪工作,以改善林地通风透光条件,恢复树势生长。
(3)开展生物防治措施。保护和利用粉虱类天敌如瓢虫、草蛉、斯氏节蚜小蜂和黄色蚜小蜂等寄生蜂。
(4)物理防治:利用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势,可在桂花树旁埋插黄色木板或塑料板。板上涂黏油,然后振动桂花枝条,促使成虫飞黏到黄板上,起到诱杀作用也可用吸尘器吸捕成虫,降低虫口密度。
(5)药剂防治:当害虫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而天敌又较少时,可采用化学药剂喷杀。喷药要在成虫期和幼虫盛孵期进行,药剂可用国光必治(40%啶虫.毒死蜱)2000倍液、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国光崇刻3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如遇世代重叠时,需要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3~4次。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菊叶螨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菊叶螨危害大立菊最明显,主要靠风力传播或随浇水时浸染。多寄生在叶背,虫体微小,外围枝较多,受害叶片叶背呈灰褐色。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当新芽长出时,螨虫向上迁移到新叶、新芽危害,使枝叶发黄。危害严重时,全株叶片枯黄,生长缓慢,花朵变小,花期缩短,影响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一年可发生13~16代,以雌螨在落叶、杂草根际或残留叶背面越冬。
防治方法
(1)避免用带螨插条扦插。
(2)受害菊株可喷0.2%尿素,促进营养生长。
(3)使用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或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如国光乐克)3000倍液混合后喷雾防治,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菊叶螨危害大立菊最明显,主要靠风力传播或随浇水时浸染。多寄生在叶背,虫体微小,外围枝较多,受害叶片叶背呈灰褐色。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当新芽长出时,螨虫向上迁移到新叶、新芽危害,使枝叶发黄。危害严重时,全株叶片枯黄,生长缓慢,花朵变小,花期缩短,影响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一年可发生13~16代,以雌螨在落叶、杂草根际或残留叶背面越冬。
防治方法
(1)避免用带螨插条扦插。
(2)受害菊株可喷0.2%尿素,促进营养生长。
(3)使用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或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如国光乐克)3000倍液混合后喷雾防治,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茶花潜叶蛾
分布与危害
被害幼叶的表皮出现半透明斑纹,被害新梢的表皮,出现白色或半透明泡状。茶花植株生长不良,叶片扭曲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毫米,翅展8-9毫米。体银白色,具光泽。头顶乳黄色,有1束的银白色毛竖立着;触角基部形成大的“眼罩”。前翅银白色,前缘近中央1波纹状斜带伸向后缘,近端部有褐色纹4条,l-2条、3-4条之间呈淡黄色,2-3条之间为银白色。臀角上有1黑色斑纹,斑纹中间有银色凸起,缘毛前半部褐色,后半部银白色;后翅披针形,银白色,缘毛极长。腹部腹面6节,雄虫第9节背板明显,与雌虫的区别。复眼黑色,常被触角鳞毛覆盖。
卵长0.3毫米,扁圆形,暗灰色,表面具网眼状刻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6.5毫米,体扁平,黄白色。头部及胴部每节侧方生有长毛3根。前胸背板乳白色。体节明显,腹部第三节最大,后方各节逐渐缩小。褐色口器,触角3节,单眼2个,呈黑褐色。
蛹藏于白色丝茧内,长3毫米,浅黄色,梭形。
发生规律
潜叶蛾以幼虫潜入茶花嫩叶和新梢皮下,进行蛀食,5月份开始危害,6月份虫害逐渐严重,到7~9月份虫害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①、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②、家庭盆栽茶花如有若虫为害,可用人工捕捉杀灭。
分布与危害
被害幼叶的表皮出现半透明斑纹,被害新梢的表皮,出现白色或半透明泡状。茶花植株生长不良,叶片扭曲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毫米,翅展8-9毫米。体银白色,具光泽。头顶乳黄色,有1束的银白色毛竖立着;触角基部形成大的“眼罩”。前翅银白色,前缘近中央1波纹状斜带伸向后缘,近端部有褐色纹4条,l-2条、3-4条之间呈淡黄色,2-3条之间为银白色。臀角上有1黑色斑纹,斑纹中间有银色凸起,缘毛前半部褐色,后半部银白色;后翅披针形,银白色,缘毛极长。腹部腹面6节,雄虫第9节背板明显,与雌虫的区别。复眼黑色,常被触角鳞毛覆盖。
卵长0.3毫米,扁圆形,暗灰色,表面具网眼状刻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6.5毫米,体扁平,黄白色。头部及胴部每节侧方生有长毛3根。前胸背板乳白色。体节明显,腹部第三节最大,后方各节逐渐缩小。褐色口器,触角3节,单眼2个,呈黑褐色。
蛹藏于白色丝茧内,长3毫米,浅黄色,梭形。
发生规律
潜叶蛾以幼虫潜入茶花嫩叶和新梢皮下,进行蛀食,5月份开始危害,6月份虫害逐渐严重,到7~9月份虫害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①、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②、家庭盆栽茶花如有若虫为害,可用人工捕捉杀灭。
0
1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百合双斜卷叶蛾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别名卷叶虫,该虫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华北、东北等地。寄主除有百合外,还有月季、蔷薇、忍冬、梅花、石榴等花卉。为害严重。
该虫以初龄幼虫为害为主,主要为害百合初生幼叶,虫龄大后,吐丝缀叶,躲藏其中嚼食叶片,为害严重时仅留叶表皮,呈网眼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15-19毫米。唇须前伸,第二节末端膨大。雄蛾前翅有狭长的缘褶。头部、翅基片及前翅棕褐色,基斑中带和端纹深褐色。后翅有波纹。
卵 直径0.8毫米。椭圆形,淡黄绿色。
幼虫头部深褐色,长16-18毫米,体淡绿色。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5代,以幼虫结茧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出土,幼虫较活跃,受惊后吐丝下垂逃跑。6月为化蛹期,蛹期约7天,在6月中旬进行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8月为为害盛期,10月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3)必要时可进行人工捕捉。
(4)冬季进行土壤消毒,消灭越冬茧。
(5)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别名卷叶虫,该虫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华北、东北等地。寄主除有百合外,还有月季、蔷薇、忍冬、梅花、石榴等花卉。为害严重。
该虫以初龄幼虫为害为主,主要为害百合初生幼叶,虫龄大后,吐丝缀叶,躲藏其中嚼食叶片,为害严重时仅留叶表皮,呈网眼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15-19毫米。唇须前伸,第二节末端膨大。雄蛾前翅有狭长的缘褶。头部、翅基片及前翅棕褐色,基斑中带和端纹深褐色。后翅有波纹。
卵 直径0.8毫米。椭圆形,淡黄绿色。
幼虫头部深褐色,长16-18毫米,体淡绿色。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5代,以幼虫结茧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出土,幼虫较活跃,受惊后吐丝下垂逃跑。6月为化蛹期,蛹期约7天,在6月中旬进行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8月为为害盛期,10月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3)必要时可进行人工捕捉。
(4)冬季进行土壤消毒,消灭越冬茧。
(5)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睡莲蚜虫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睡莲蚜虫又叫荷缢管蚜,也称慈姑蚜,分布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危害睡莲、平蓬草、荷花、慈姑、芡实、泽泻、水葱等多种水生植物。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卵圆形,肥大,褐色或墨绿色,上腹有白粉,腹管缢管状,尾片圆锥形,上有3对毛。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赤褐色,翅透明,胸背有光泽,其它特征与无翅蚜相似。
发生规律
秋季成虫将乱产在梅、李、杏、樱桃的树枝或腋芽间越冬。翌年春季若虫孵化,行孤雌生殖危害并产生有翅雌蚜,飞到睡莲、荷 行孤雌生殖危害并产生有翅雌蚜,飞到睡莲、荷花及其它水生植物上危害,使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变形,花蕾缩小。在气候温暖干旱时,以惊人的速度繁殖,1天甚至可繁殖数代,可以遮满植株所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叶片卷曲,花蕾萎缩,植株生长不良,外观受到破坏,降低或失去观赏价值。
防治方法
1、在刚有少量蚜虫出现时,及时用人下杀灭,容易而且简单。
2、在盆缸中或水池中放养一些食蚊鱼(Mosquito fish), 不仅可以控制蚊虫幼虫及其它水生昆虫的滋生,而且在蚜虫出现时用毛刷把蚜虫扫到水面上或用水冲洗蚜虫到水面上,食蚊鱼会把蚜虫吃干净。
3、在大田或水塘种植条件下,在蚜严重危害时,可用下列药剂喷洒防治:国光毙克(吡虫啉)1000倍液、国光崇刻(啶虫脒)3000倍液,也可用黄板诱杀等。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睡莲蚜虫又叫荷缢管蚜,也称慈姑蚜,分布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危害睡莲、平蓬草、荷花、慈姑、芡实、泽泻、水葱等多种水生植物。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卵圆形,肥大,褐色或墨绿色,上腹有白粉,腹管缢管状,尾片圆锥形,上有3对毛。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赤褐色,翅透明,胸背有光泽,其它特征与无翅蚜相似。
发生规律
秋季成虫将乱产在梅、李、杏、樱桃的树枝或腋芽间越冬。翌年春季若虫孵化,行孤雌生殖危害并产生有翅雌蚜,飞到睡莲、荷 行孤雌生殖危害并产生有翅雌蚜,飞到睡莲、荷花及其它水生植物上危害,使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变形,花蕾缩小。在气候温暖干旱时,以惊人的速度繁殖,1天甚至可繁殖数代,可以遮满植株所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叶片卷曲,花蕾萎缩,植株生长不良,外观受到破坏,降低或失去观赏价值。
防治方法
1、在刚有少量蚜虫出现时,及时用人下杀灭,容易而且简单。
2、在盆缸中或水池中放养一些食蚊鱼(Mosquito fish), 不仅可以控制蚊虫幼虫及其它水生昆虫的滋生,而且在蚜虫出现时用毛刷把蚜虫扫到水面上或用水冲洗蚜虫到水面上,食蚊鱼会把蚜虫吃干净。
3、在大田或水塘种植条件下,在蚜严重危害时,可用下列药剂喷洒防治:国光毙克(吡虫啉)1000倍液、国光崇刻(啶虫脒)3000倍液,也可用黄板诱杀等。
1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金银花银花叶蜂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银花叶蜂幼虫主要为害叶片,初孵幼虫喜爬到嫩叶上取食,从叶的边缘向内取食,呈整齐的缺刻,全叶吃光后再转移到邻近叶片为害。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叶片吃光,使植株不能开花,不但严重影响当年花的产量,而且使次年发叶较晚,致使受害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9-10毫米,翅展21-22毫米,雄虫体长7-8毫米,翅展18-19毫米。体蓝黑色,有金属光泽。触角黑色,3节,第3节较长,雄虫第3节的绒毛较雌虫明显。翅半透明,淡褐色,产卵器锯齿状。
卵:乳白色,肾形,长1.2-l.5毫米,宽0.7-0.8毫米。
幼虫:体长22-23毫米,头和前足呈黑色,体桃红色,背中线为一条淡绿色纵带,背侧线为金黄色纵带,气门线淡绿色,体背有许多黑色小毛瘤;前胸有3排14个,中后胸有3排16个,腹部2-6节,有3排18个,背中央的毛瘤较大。幼虫5龄,1龄体长3.5毫米,头宽0.4毫米;2龄体长6毫米,头宽0.7毫米;3龄体长8毫米,头宽0.9毫米;4龄体长12.3毫米,头宽1.3毫米;5龄体长17.4毫米,头宽1.7毫米。蛹:黑褐色,外附长椭圆形的茧。
发生规律
银花叶蜂1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化蛹越冬。次年3月上旬成虫羽化,取食花蜜和蚜虫分泌的蜜露。成虫晴天活动,尤以12-15时活动最盛,飞翔力较强,可飞离地面2米,水平距离10-20米。阴雨天栖息在枝叶下不动。成虫活动3-4天后开始产卵,产卵时雌虫用锯齿状产卵器割开叶面边缘的表皮,将卵1-3粒产于表皮下。每雌虫产卵6-24粒。产卵处的叶边缘组织变成水浸状,后变为黑褐色。成虫寿命3-14天。卵期5-14天.孵化率84%。幼虫期10-19.5天。
幼虫分散危害,主要为害嫩叶,取食后幼虫头、胸、足逐渐变为黑色,体绿色,4龄后体呈桃红色。幼虫蜕皮多在早7时和傍晚。幼虫老熟后沿植株下爬,进入0.5-1厘米深的土层或枯叶中,吐丝结茧,蜷缩其中化蛹,各代蛹期为7-19.5天,越冬代蛹期185天。全年以第1和第2代为害严重,但不为害叶厚、茸毛长而硬的金银花品种。
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发生数量较大时可于冬、春季在树下挖虫茧,减少越冬虫源。
②药剂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银花叶蜂幼虫主要为害叶片,初孵幼虫喜爬到嫩叶上取食,从叶的边缘向内取食,呈整齐的缺刻,全叶吃光后再转移到邻近叶片为害。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叶片吃光,使植株不能开花,不但严重影响当年花的产量,而且使次年发叶较晚,致使受害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9-10毫米,翅展21-22毫米,雄虫体长7-8毫米,翅展18-19毫米。体蓝黑色,有金属光泽。触角黑色,3节,第3节较长,雄虫第3节的绒毛较雌虫明显。翅半透明,淡褐色,产卵器锯齿状。
卵:乳白色,肾形,长1.2-l.5毫米,宽0.7-0.8毫米。
幼虫:体长22-23毫米,头和前足呈黑色,体桃红色,背中线为一条淡绿色纵带,背侧线为金黄色纵带,气门线淡绿色,体背有许多黑色小毛瘤;前胸有3排14个,中后胸有3排16个,腹部2-6节,有3排18个,背中央的毛瘤较大。幼虫5龄,1龄体长3.5毫米,头宽0.4毫米;2龄体长6毫米,头宽0.7毫米;3龄体长8毫米,头宽0.9毫米;4龄体长12.3毫米,头宽1.3毫米;5龄体长17.4毫米,头宽1.7毫米。蛹:黑褐色,外附长椭圆形的茧。
发生规律
银花叶蜂1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化蛹越冬。次年3月上旬成虫羽化,取食花蜜和蚜虫分泌的蜜露。成虫晴天活动,尤以12-15时活动最盛,飞翔力较强,可飞离地面2米,水平距离10-20米。阴雨天栖息在枝叶下不动。成虫活动3-4天后开始产卵,产卵时雌虫用锯齿状产卵器割开叶面边缘的表皮,将卵1-3粒产于表皮下。每雌虫产卵6-24粒。产卵处的叶边缘组织变成水浸状,后变为黑褐色。成虫寿命3-14天。卵期5-14天.孵化率84%。幼虫期10-19.5天。
幼虫分散危害,主要为害嫩叶,取食后幼虫头、胸、足逐渐变为黑色,体绿色,4龄后体呈桃红色。幼虫蜕皮多在早7时和傍晚。幼虫老熟后沿植株下爬,进入0.5-1厘米深的土层或枯叶中,吐丝结茧,蜷缩其中化蛹,各代蛹期为7-19.5天,越冬代蛹期185天。全年以第1和第2代为害严重,但不为害叶厚、茸毛长而硬的金银花品种。
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发生数量较大时可于冬、春季在树下挖虫茧,减少越冬虫源。
②药剂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美洲斑潜蝇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美洲斑潜蝇原分布在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巴拿马、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1994年在海南首次发现后,现已扩散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东、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自治区。
寄主植物达110余种,其中,以葫芦科、茄科和豆科植物受害最重。它对叶片的危害率可达10%~80%,常造成瓜菜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
形态特征
成虫:小,体长1.3~2.3mm,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面黄色,雌虫体比雄虫大。
卵:米色,半透明,大小0.2~0.3×0.1~0.15mm。
幼虫: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长3mm。
蛹:椭圆形,橙黄色,腹面稍扁平,大小1.7~2.3×0.5~0.75mm。
注:美洲斑潜蝇形态与番茄斑潜蝇极相似,美洲斑潜蝇成虫胸背板亮黑色,外顶鬃常着生在黑色区上,内顶鬃着生在黄色区或黑色区上,蛹后气门三孔。而番茄斑潜蝇成虫内、外顶鬃均着生在黑色区,蛹后气门7~12孔。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代数随地域而异,夏季完成一个世代需15- 30天。雌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产卵于表皮下,卵经3-5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在叶内潜道取食,每叶潜道25 -70条,幼虫经4-7天后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层化虫雨,蛹期5-12天。此虫常造成园林植物大面积枯亡。
广东1年可发生14~17代。世代周期随温度变化而变化:15℃时,约54天;20℃时约16天;30℃时约12天。
成虫具有趋光、趋绿和趋化性,对黄色趋性更强。有一定飞翔能力。成虫吸取植株叶片汁液;卵产于植物叶片叶肉中;初孵幼虫潜食叶肉,主要取食栅栏组织,并形成隧道,隧道端部略膨大;老龄幼虫咬破隧道的上表皮爬出道外化蛹。主要随寄主植物的叶片、茎蔓、甚至鲜切花的调运而传播。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传带或扩散虫体。
2.清洁绿地和花圃基地,清除杂草和植株残体,及时摘除和堆积区处理虫叶。
3.轮作倒茬,实行 喜食花卉(菊科、豆科)与非喜食花卉(十字花 科、百合科)轮作。
4.在发生期挂设粘虫黄板,诱杀成虫。
5.化学防治: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美洲斑潜蝇原分布在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巴拿马、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1994年在海南首次发现后,现已扩散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东、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自治区。
寄主植物达110余种,其中,以葫芦科、茄科和豆科植物受害最重。它对叶片的危害率可达10%~80%,常造成瓜菜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
形态特征
成虫:小,体长1.3~2.3mm,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面黄色,雌虫体比雄虫大。
卵:米色,半透明,大小0.2~0.3×0.1~0.15mm。
幼虫: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长3mm。
蛹:椭圆形,橙黄色,腹面稍扁平,大小1.7~2.3×0.5~0.75mm。
注:美洲斑潜蝇形态与番茄斑潜蝇极相似,美洲斑潜蝇成虫胸背板亮黑色,外顶鬃常着生在黑色区上,内顶鬃着生在黄色区或黑色区上,蛹后气门三孔。而番茄斑潜蝇成虫内、外顶鬃均着生在黑色区,蛹后气门7~12孔。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代数随地域而异,夏季完成一个世代需15- 30天。雌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产卵于表皮下,卵经3-5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在叶内潜道取食,每叶潜道25 -70条,幼虫经4-7天后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层化虫雨,蛹期5-12天。此虫常造成园林植物大面积枯亡。
广东1年可发生14~17代。世代周期随温度变化而变化:15℃时,约54天;20℃时约16天;30℃时约12天。
成虫具有趋光、趋绿和趋化性,对黄色趋性更强。有一定飞翔能力。成虫吸取植株叶片汁液;卵产于植物叶片叶肉中;初孵幼虫潜食叶肉,主要取食栅栏组织,并形成隧道,隧道端部略膨大;老龄幼虫咬破隧道的上表皮爬出道外化蛹。主要随寄主植物的叶片、茎蔓、甚至鲜切花的调运而传播。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传带或扩散虫体。
2.清洁绿地和花圃基地,清除杂草和植株残体,及时摘除和堆积区处理虫叶。
3.轮作倒茬,实行 喜食花卉(菊科、豆科)与非喜食花卉(十字花 科、百合科)轮作。
4.在发生期挂设粘虫黄板,诱杀成虫。
5.化学防治: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巨马陆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全国。危害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莲、海棠、吊钟海棠及文竹等多种温室花卉。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体,体长25-30mm,圆筒形,茶褐色,有光泽,全体分头、躯干两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背面两侧各有由若干单眼合成的集合眼1对,彼此靠近,腹面前端有口器;躯体无明 显胸腹之分,由大小相同的14-100体节组成,各腹节由2节愈合为1节,每节具附肢(行动足) 2 对和浅白色环带。卵白色,圆球形,外粘有一层透明胶性物质。幼虫初孵时白色,细长,经数次蜕皮后体色加深。
发生规律
二年繁殖1次。喜阴湿,怕光,在温室内多潜居于花盆底下、砖块下或盆架缝隙内。昼伏夜出,在盆底孔口内啃食盆花幼根或爬至盆面食害幼苗、嫩茎、嫩芽及嫩叶。雌虫成堆产卵,于盆地土表,每头雌体产卵约300粒,卵成块状,在适宜温度下约经20天孵化为幼体,幼体数月后成熟,寿命达1年以上。
防治方法
1.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清除无用的砖块和花盆,扫除并烧毁残枝败叶,最大限度地减少马陆越冬场所。
2.在严重为害区,可向盆底四周表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全国。危害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莲、海棠、吊钟海棠及文竹等多种温室花卉。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体,体长25-30mm,圆筒形,茶褐色,有光泽,全体分头、躯干两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背面两侧各有由若干单眼合成的集合眼1对,彼此靠近,腹面前端有口器;躯体无明 显胸腹之分,由大小相同的14-100体节组成,各腹节由2节愈合为1节,每节具附肢(行动足) 2 对和浅白色环带。卵白色,圆球形,外粘有一层透明胶性物质。幼虫初孵时白色,细长,经数次蜕皮后体色加深。
发生规律
二年繁殖1次。喜阴湿,怕光,在温室内多潜居于花盆底下、砖块下或盆架缝隙内。昼伏夜出,在盆底孔口内啃食盆花幼根或爬至盆面食害幼苗、嫩茎、嫩芽及嫩叶。雌虫成堆产卵,于盆地土表,每头雌体产卵约300粒,卵成块状,在适宜温度下约经20天孵化为幼体,幼体数月后成熟,寿命达1年以上。
防治方法
1.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清除无用的砖块和花盆,扫除并烧毁残枝败叶,最大限度地减少马陆越冬场所。
2.在严重为害区,可向盆底四周表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蔷薇切叶蜂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北京、河北、台湾等地。主要危害月季、蔷薇、荣莉等蔷薇科植物及兰花。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15mm,前翅长10mm左右,黑色有光泽,头胸部具棕灰色长毛。头刻点密,后缘略凹,额上部至头顶凹平;复眼黑褐色,单眼浅褐色;触角12节黑色;唇基长大于宽;上颚黑色强大,端具4齿;胸背刻点粗圆且浅,中盾沟不及背板的一半;小盾片新川形。后缘生密长毛。翅2对、浅褐色半透明,黑褐色脉纹不达外缘,前翅具1个闭锁的肘室。足黑褐色,中胫端距1根。后胫端距2根;第1跗节宽扁且长,大于第2~5跗节长之和;爪内侧近基部具小齿1个。腹部可见6节,各节前部2/3处刻点疏粗,后部细密,第1节前缘圆弧形凹切,第1~3节被灰白色长毛;第6腹板宽三角形。
雄成虫体长10mm,头,胸部被浓密黄毛,腹节间毛带黄色,无腹毛刷;上颚发达具齿。
卵
长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
蛴螬型,无足;头小,黄褐色,上颚发达,胸、腹部乳白色,腹末尖细,体表多皱纹。茧近圆筒形,头端平载,尾端略尖,褐色。
蛹
离蛹,初化蛹为乳黄白色,后变为深褐色。
发生规律
月季切叶蜂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枯木树洞、石洞及其他天然洞穴中筑巢做茧越冬。第二年春化蛹,蛹期10~15天。越冬代发生集中而整齐。成虫4月中旬至5月初出现,南方4月下旬,北方5月中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成虫寿命约20~25天;卵期3~4天,幼虫期约20天。第一代成虫出现期南方5月中旬~6月下旬;北方6月中旬~7月中旬。第二代南方6月下旬~7月中旬;北方7月下旬-8月。第三代南方8月上旬~9月上、中旬;北方9月上旬~10月上旬。第四代只南方,为9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上旬。当气温高于20℃时雌蜂才开始出洞,从早到晚均可进行切叶,但以10~15时最盛。雌蜂切叶并非取食,而是用以筑巢,供贮藏"食料"和产卵之用。雌蜂喜欢选择嫩而薄,质地较柔软而充分展开的中上部叶片为筑巢材料。由于雌蜂重复切叶,而使叶片留下一些很规则的缺刻。
防治方法
(1).成虫出现高峰期以网捕捉,减少虫源。
(2).产卵期摘除有卵叶片。
(3)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北京、河北、台湾等地。主要危害月季、蔷薇、荣莉等蔷薇科植物及兰花。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15mm,前翅长10mm左右,黑色有光泽,头胸部具棕灰色长毛。头刻点密,后缘略凹,额上部至头顶凹平;复眼黑褐色,单眼浅褐色;触角12节黑色;唇基长大于宽;上颚黑色强大,端具4齿;胸背刻点粗圆且浅,中盾沟不及背板的一半;小盾片新川形。后缘生密长毛。翅2对、浅褐色半透明,黑褐色脉纹不达外缘,前翅具1个闭锁的肘室。足黑褐色,中胫端距1根。后胫端距2根;第1跗节宽扁且长,大于第2~5跗节长之和;爪内侧近基部具小齿1个。腹部可见6节,各节前部2/3处刻点疏粗,后部细密,第1节前缘圆弧形凹切,第1~3节被灰白色长毛;第6腹板宽三角形。
雄成虫体长10mm,头,胸部被浓密黄毛,腹节间毛带黄色,无腹毛刷;上颚发达具齿。
卵
长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
蛴螬型,无足;头小,黄褐色,上颚发达,胸、腹部乳白色,腹末尖细,体表多皱纹。茧近圆筒形,头端平载,尾端略尖,褐色。
蛹
离蛹,初化蛹为乳黄白色,后变为深褐色。
发生规律
月季切叶蜂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枯木树洞、石洞及其他天然洞穴中筑巢做茧越冬。第二年春化蛹,蛹期10~15天。越冬代发生集中而整齐。成虫4月中旬至5月初出现,南方4月下旬,北方5月中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成虫寿命约20~25天;卵期3~4天,幼虫期约20天。第一代成虫出现期南方5月中旬~6月下旬;北方6月中旬~7月中旬。第二代南方6月下旬~7月中旬;北方7月下旬-8月。第三代南方8月上旬~9月上、中旬;北方9月上旬~10月上旬。第四代只南方,为9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上旬。当气温高于20℃时雌蜂才开始出洞,从早到晚均可进行切叶,但以10~15时最盛。雌蜂切叶并非取食,而是用以筑巢,供贮藏"食料"和产卵之用。雌蜂喜欢选择嫩而薄,质地较柔软而充分展开的中上部叶片为筑巢材料。由于雌蜂重复切叶,而使叶片留下一些很规则的缺刻。
防治方法
(1).成虫出现高峰期以网捕捉,减少虫源。
(2).产卵期摘除有卵叶片。
(3)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大花蕙兰蓟马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危害大花蕙兰的花、茎、叶和花朵,尤其喜欢栖息于花心部或花瓣与花萼重叠处,以针状口器刺吸花朵的汁液,使叶片和花朵出现小白点或灰白色斑点。新芽或叶鞘夹层间也容易有幼虫栖息,茎叶部被害后呈黄化枯萎现象,严重影响大花蕙兰的生长发育,降低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2毫米,暗黑色;若虫浅黄色。
发生规律
其生活周期很短,发生代数较多,可全年发生危害,但以5~10月间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蓟马应着力于消除其寄生环境,如及时剪除不用的花枝、密闭熏蒸、定期喷洒杀虫剂等。
幼虫期喷施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国光乐克(5.7%甲维盐)3000倍,或国光必治(40%啶虫.毒)1500-2000倍;或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根据害虫危害情况适当用药2-3次,间隔7-10天。喷药时应注意喷及花内蓟马隐藏处。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危害大花蕙兰的花、茎、叶和花朵,尤其喜欢栖息于花心部或花瓣与花萼重叠处,以针状口器刺吸花朵的汁液,使叶片和花朵出现小白点或灰白色斑点。新芽或叶鞘夹层间也容易有幼虫栖息,茎叶部被害后呈黄化枯萎现象,严重影响大花蕙兰的生长发育,降低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2毫米,暗黑色;若虫浅黄色。
发生规律
其生活周期很短,发生代数较多,可全年发生危害,但以5~10月间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蓟马应着力于消除其寄生环境,如及时剪除不用的花枝、密闭熏蒸、定期喷洒杀虫剂等。
幼虫期喷施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国光乐克(5.7%甲维盐)3000倍,或国光必治(40%啶虫.毒)1500-2000倍;或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根据害虫危害情况适当用药2-3次,间隔7-10天。喷药时应注意喷及花内蓟马隐藏处。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郁金香蓟马
分布与危害
为害郁金香的蓟马主要是红带网纹蓟马,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湖南、江西、贵州、江苏、上海、四川等地。
危害特点:红带网纹蓟马主要以成、若虫吸食郁金香叶背汁液为害,被害叶片失绿,变为褐色,叶组织变厚变脆,边缘向叶正面翻卷或破裂,导致叶片早落。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1.3毫米,宽0.4毫米黑色,有光泽,褐黄色。
幼虫 初孵若虫无色透明状,成长若虫体橙红色,第一腹节后缘和第二腹节背面鲜红色,呈一明显红色横带,所以称为红带网纹蓟马。腹端黑色,有6条黑色刺毛。
蛹 前蛹体色与若虫同,体长1-1.2毫米。翅芽显现,仅达2-3腹节,腹端淡褐色,无黑刺毛。伪蛹与前蛹相似。翅芽长达第四至第五腹节,近羽化前体色转为暗褐至黑褐。
发生规律
该蓟马年发生代数因地而易,一般6-10代。一般是以成虫在园土内或盆周围的枯枝落叶内,或其他球根、部分植株的叶鞘内越冬。翌年3-4月开始活动。将卵散产在嫩叶表皮下的叶脉内。在温室中日平均气温19℃、相对湿度85%左右时,完成1代需20天多,夏季仅需15天左右。雌雄性比在夏季均为雌虫,直到秋季始有雄虫。成虫、若虫多在叶柄、叶脉附近危害。该虫具有趋光 性,昼伏夜出,有时在早晚及阴天爬到叶面上,白天则在叶鞘和叶腋处危害。成虫很活跃,扩散传播很快。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郁金香抵抗力,冬季清除田园,将枯枝落叶及周围杂草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虫源。
2、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3、化学防治 在该虫发生盛期即7-8月,幼虫期使用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倍液+国光崇刻2000倍液,或者国光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液+国光崇刻2000倍液喷雾防治。可连用2-3次,间隔7-10天。
分布与危害
为害郁金香的蓟马主要是红带网纹蓟马,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湖南、江西、贵州、江苏、上海、四川等地。
危害特点:红带网纹蓟马主要以成、若虫吸食郁金香叶背汁液为害,被害叶片失绿,变为褐色,叶组织变厚变脆,边缘向叶正面翻卷或破裂,导致叶片早落。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1.3毫米,宽0.4毫米黑色,有光泽,褐黄色。
幼虫 初孵若虫无色透明状,成长若虫体橙红色,第一腹节后缘和第二腹节背面鲜红色,呈一明显红色横带,所以称为红带网纹蓟马。腹端黑色,有6条黑色刺毛。
蛹 前蛹体色与若虫同,体长1-1.2毫米。翅芽显现,仅达2-3腹节,腹端淡褐色,无黑刺毛。伪蛹与前蛹相似。翅芽长达第四至第五腹节,近羽化前体色转为暗褐至黑褐。
发生规律
该蓟马年发生代数因地而易,一般6-10代。一般是以成虫在园土内或盆周围的枯枝落叶内,或其他球根、部分植株的叶鞘内越冬。翌年3-4月开始活动。将卵散产在嫩叶表皮下的叶脉内。在温室中日平均气温19℃、相对湿度85%左右时,完成1代需20天多,夏季仅需15天左右。雌雄性比在夏季均为雌虫,直到秋季始有雄虫。成虫、若虫多在叶柄、叶脉附近危害。该虫具有趋光 性,昼伏夜出,有时在早晚及阴天爬到叶面上,白天则在叶鞘和叶腋处危害。成虫很活跃,扩散传播很快。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郁金香抵抗力,冬季清除田园,将枯枝落叶及周围杂草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虫源。
2、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3、化学防治 在该虫发生盛期即7-8月,幼虫期使用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倍液+国光崇刻2000倍液,或者国光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液+国光崇刻2000倍液喷雾防治。可连用2-3次,间隔7-10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菊小长管蚜
分布与危害
别名菊姬长管蚜。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北京、河南、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台湾、四川等省。
寄主 白术、菊花、艾、野菊等。 为害特点 常在寄主菊花等的叶和茎上吸汁为害。春天菊花抽芽发叶时,也可群集为害新芽、新叶,致新叶难于展开,茎的伸长和发育受到影响;秋季开花时群集在花梗、花蕾上为害,开花不正常。为害白术时致叶片发黄,植株萎缩,生长不良,且分泌蜜露布满叶面,光合作用受到影响。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 长1.5mm,体呈纺锤形,赭褐色至黑褐色,具光泽。触角比体长,除3节色浅外,余黑色。腹管圆筒形,基部宽有瓦状纹,端部渐细具网状纹,腹管、尾片全为黑色。有翅孤雌蚜长1.7mm,具2对翅。胸、腹部的斑纹比无翅型明显,触角长是体长的1.1倍,尾片上生9—11根毛。
发生规律
年约生10代,南方温暖地区全年为害菊属植物,一般不产生有翅蚜,多以无翅蚜在菊科寄主植物上越冬。翌年4月菊、白术等药用植物成活后,有翅蚜迁到植株上,产生无翅孤雌蚜 进行繁殖和为害,4—6月受害重。6月以后气温升高,降雨多,蚜量下降;8月后虫量略有回升;秋季气温下降,开始产生有翅雌蚜,又迁飞到其他菊科植物上越冬。该虫是白术的重要害虫,除直接为害白术外,还可传播毒病,因此4—6月该虫大发生同时,白术的病毒病也严重起来。天敌有蚜茧蜂、食蚜蝇、瓢虫、草蛉、捕食螨等。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发挥天敌控制作用。
(2)白术成株期用40%乐果乳油10倍液涂主茎5cm长,可收到很好防效。
(3) 蚜虫繁殖快,世代多,用药易产生抗性。选药时建议用复配药剂或轮换用药,可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防治时建议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缩短用药间隔期,连用2-3次。
(4)盆栽的可用8%氧化乐果微粒剂撒在盆面上,再覆薄土,浇水后即开始内吸杀虫。
分布与危害
别名菊姬长管蚜。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北京、河南、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台湾、四川等省。
寄主 白术、菊花、艾、野菊等。 为害特点 常在寄主菊花等的叶和茎上吸汁为害。春天菊花抽芽发叶时,也可群集为害新芽、新叶,致新叶难于展开,茎的伸长和发育受到影响;秋季开花时群集在花梗、花蕾上为害,开花不正常。为害白术时致叶片发黄,植株萎缩,生长不良,且分泌蜜露布满叶面,光合作用受到影响。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 长1.5mm,体呈纺锤形,赭褐色至黑褐色,具光泽。触角比体长,除3节色浅外,余黑色。腹管圆筒形,基部宽有瓦状纹,端部渐细具网状纹,腹管、尾片全为黑色。有翅孤雌蚜长1.7mm,具2对翅。胸、腹部的斑纹比无翅型明显,触角长是体长的1.1倍,尾片上生9—11根毛。
发生规律
年约生10代,南方温暖地区全年为害菊属植物,一般不产生有翅蚜,多以无翅蚜在菊科寄主植物上越冬。翌年4月菊、白术等药用植物成活后,有翅蚜迁到植株上,产生无翅孤雌蚜 进行繁殖和为害,4—6月受害重。6月以后气温升高,降雨多,蚜量下降;8月后虫量略有回升;秋季气温下降,开始产生有翅雌蚜,又迁飞到其他菊科植物上越冬。该虫是白术的重要害虫,除直接为害白术外,还可传播毒病,因此4—6月该虫大发生同时,白术的病毒病也严重起来。天敌有蚜茧蜂、食蚜蝇、瓢虫、草蛉、捕食螨等。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发挥天敌控制作用。
(2)白术成株期用40%乐果乳油10倍液涂主茎5cm长,可收到很好防效。
(3) 蚜虫繁殖快,世代多,用药易产生抗性。选药时建议用复配药剂或轮换用药,可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防治时建议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缩短用药间隔期,连用2-3次。
(4)盆栽的可用8%氧化乐果微粒剂撒在盆面上,再覆薄土,浇水后即开始内吸杀虫。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君子兰褐软介壳虫
分布与危害
褐软介壳虫一般并不直接破坏植株组织,只是受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各种病症和变态,如卷叶、叶片皱缩,严重的还会出现瘤状等,并传播病菌。
形态特征
褐软介壳虫是一种刺吸式口器的害虫。这种害虫的雌成虫为卵形或长卵形,扁平、背部稍微隆起,身长一般为3~4cm,宽3~3.5cm,前端圆窄,后端膨大,通常浅黄褐色,黄色或红褐色,背部向内稍弯曲,体背软或略硬化,构成不规则的格子形图案,触角7~8节,眼一对,红褐色,足细或中等粗细。初孵若虫卵形,上部稍圆,下部尖,淡黄色,体长0.6mm,宽0.3mm。若虫为长椭圆形,扁平,背部略隆起,淡黄褐色,体缘有缘毛,一对尾缘毛很长,达体长的一半,外形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
褐软介壳虫多发生于高温多湿季节,冬季在室内也容易发生。正常情况下一年发生四代,在露天以1~2龄若虫越冬。各代分孵若虫的时间为3月中旬、5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上旬。每只雌虫可生300只以上,其后雌成虫死亡,变为棕红色。
褐软介壳虫常常聚集在君子兰叶鞘上,影响君子兰的光合作用,使君子兰长势不旺,叶片枯萎,失去观赏价值。介壳虫本身繁殖力强,多数虫体覆盖一层蜡壳,具有较强的抗药能力,如不及时防治,严重时也会造成君子兰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介壳虫的防治,也应以预防为主。介壳虫常年固定在一个地方危害植株,因虫体微小,一般被人们忽略,所以在购买君子兰时,注意不要把带有介壳虫的君子兰带回家,否则无意中进行了人为的传播,给君子兰的生长带来影响。
(1)人工除治。介壳虫利用它细长的口针,深深地插入君子兰组织深处,吸食植株的营养。它一旦离开植株体,就会无法生存。因此,可用人工除治的方法。用竹签、小木棍等工具,轻轻地把介壳虫和煤烟状物擦掉,再用清水擦洗。在除治过程中不要造成叶片伤痕,防止侵染其他病症。人工除治介壳虫的时间最好选在介壳虫的若虫和成虫期。在成虫产卵时,就要对虫卵一并刮除。人工除治虽然方法简便,但是由于介壳虫体积小,不易根除,同时工作量较大应提倡用化学药剂根治。
(2)药物除治。化学药剂除治介壳虫是大面积防治介壳虫的主要方法。初孵的若虫,身上的胶质、蜡质等保护层较薄,容易吸收药物。养护者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防治 。对2龄以上的介壳虫,由于虫体覆盖着胶质和蜡质,除治时必须选用针对性的专用于蚧壳虫防治的药剂,如国光必治(40%啶虫毒)2000-300倍液进行喷杀,均可起到防治的作用。虫龄小用低浓度,虫龄大用高浓度。在操作时,要注意正反面叶片,只要有虫害的部位都要喷到。
(3)生物防治。又称以虫治虫。主要是利用介壳虫的天敌~瓢虫、寄生蜂、寄生菌等。特别是瓢虫中的红缘黑瓢虫,一生中能捕食介壳虫2000只。白天瓢虫常在豆科类植物的枝叶上觅食。此虫有假死现象,容易捕捉,捉后可用透气纸袋装上备用。在早晨或傍晚将捕捉的瓢虫用枝叶引放在介壳虫聚集在部位,瓢虫立即大口嚼食介壳虫,每5分钟就能吃虫2~3只。一株生介壳虫的成龄君子兰,只要放入2~3支瓢虫,就足以把所有介壳虫消灭掉。
分布与危害
褐软介壳虫一般并不直接破坏植株组织,只是受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各种病症和变态,如卷叶、叶片皱缩,严重的还会出现瘤状等,并传播病菌。
形态特征
褐软介壳虫是一种刺吸式口器的害虫。这种害虫的雌成虫为卵形或长卵形,扁平、背部稍微隆起,身长一般为3~4cm,宽3~3.5cm,前端圆窄,后端膨大,通常浅黄褐色,黄色或红褐色,背部向内稍弯曲,体背软或略硬化,构成不规则的格子形图案,触角7~8节,眼一对,红褐色,足细或中等粗细。初孵若虫卵形,上部稍圆,下部尖,淡黄色,体长0.6mm,宽0.3mm。若虫为长椭圆形,扁平,背部略隆起,淡黄褐色,体缘有缘毛,一对尾缘毛很长,达体长的一半,外形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
褐软介壳虫多发生于高温多湿季节,冬季在室内也容易发生。正常情况下一年发生四代,在露天以1~2龄若虫越冬。各代分孵若虫的时间为3月中旬、5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上旬。每只雌虫可生300只以上,其后雌成虫死亡,变为棕红色。
褐软介壳虫常常聚集在君子兰叶鞘上,影响君子兰的光合作用,使君子兰长势不旺,叶片枯萎,失去观赏价值。介壳虫本身繁殖力强,多数虫体覆盖一层蜡壳,具有较强的抗药能力,如不及时防治,严重时也会造成君子兰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介壳虫的防治,也应以预防为主。介壳虫常年固定在一个地方危害植株,因虫体微小,一般被人们忽略,所以在购买君子兰时,注意不要把带有介壳虫的君子兰带回家,否则无意中进行了人为的传播,给君子兰的生长带来影响。
(1)人工除治。介壳虫利用它细长的口针,深深地插入君子兰组织深处,吸食植株的营养。它一旦离开植株体,就会无法生存。因此,可用人工除治的方法。用竹签、小木棍等工具,轻轻地把介壳虫和煤烟状物擦掉,再用清水擦洗。在除治过程中不要造成叶片伤痕,防止侵染其他病症。人工除治介壳虫的时间最好选在介壳虫的若虫和成虫期。在成虫产卵时,就要对虫卵一并刮除。人工除治虽然方法简便,但是由于介壳虫体积小,不易根除,同时工作量较大应提倡用化学药剂根治。
(2)药物除治。化学药剂除治介壳虫是大面积防治介壳虫的主要方法。初孵的若虫,身上的胶质、蜡质等保护层较薄,容易吸收药物。养护者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防治 。对2龄以上的介壳虫,由于虫体覆盖着胶质和蜡质,除治时必须选用针对性的专用于蚧壳虫防治的药剂,如国光必治(40%啶虫毒)2000-300倍液进行喷杀,均可起到防治的作用。虫龄小用低浓度,虫龄大用高浓度。在操作时,要注意正反面叶片,只要有虫害的部位都要喷到。
(3)生物防治。又称以虫治虫。主要是利用介壳虫的天敌~瓢虫、寄生蜂、寄生菌等。特别是瓢虫中的红缘黑瓢虫,一生中能捕食介壳虫2000只。白天瓢虫常在豆科类植物的枝叶上觅食。此虫有假死现象,容易捕捉,捉后可用透气纸袋装上备用。在早晨或傍晚将捕捉的瓢虫用枝叶引放在介壳虫聚集在部位,瓢虫立即大口嚼食介壳虫,每5分钟就能吃虫2~3只。一株生介壳虫的成龄君子兰,只要放入2~3支瓢虫,就足以把所有介壳虫消灭掉。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大丽菊螟
分布与危害
大丽菊螟属蛀干害虫,又名亚洲玉米螟、大丽花螟等。
形态特征
以幼虫钻蛀茎部危害,受害严重时,植株几乎不能开花。
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寄主的蛀道内越冬。翌年5月下旬成虫羽化,日伏夜出。成虫一般将卵产在植物上部叶片背面,卵块成鱼鳞状,卵期7天。初孵幼虫从寄主的芽或叶柄基部蛀入茎内,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4-10月幼虫为害期,8-9月为害最重,10月下旬幼虫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
⑴发生严重地区彻底烧毁有虫茎秆,以减少越冬虫源;
⑵灯光诱杀成虫;
⑶在玉米地周围不要种植大丽花或杨柳;
⑷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防治时,针对卷叶危害特点,需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才能保证药效。
⑸卵期施放赤眼蜂,一般放蜂量为1:10。
分布与危害
大丽菊螟属蛀干害虫,又名亚洲玉米螟、大丽花螟等。
形态特征
以幼虫钻蛀茎部危害,受害严重时,植株几乎不能开花。
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寄主的蛀道内越冬。翌年5月下旬成虫羽化,日伏夜出。成虫一般将卵产在植物上部叶片背面,卵块成鱼鳞状,卵期7天。初孵幼虫从寄主的芽或叶柄基部蛀入茎内,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4-10月幼虫为害期,8-9月为害最重,10月下旬幼虫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
⑴发生严重地区彻底烧毁有虫茎秆,以减少越冬虫源;
⑵灯光诱杀成虫;
⑶在玉米地周围不要种植大丽花或杨柳;
⑷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防治时,针对卷叶危害特点,需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才能保证药效。
⑸卵期施放赤眼蜂,一般放蜂量为1:10。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玫瑰三节叶蜂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玫瑰三节叶蜂属是近几年来玫瑰上新发现的害虫,成虫产卵于玫瑰嫩茎上,造成嫩茎干枯折断,幼虫嚼食叶片和叶柄,造成鲜花产量大减,严重地块可造成绝产。
形态特征
幼虫刚孵化时体乳白色,二龄后体色变绿,头壳呈黑色,四龄后体色由绿变黄,老熟幼虫胸部绿色,腹部橘黄色并由腹部向后黄色逐渐加深,幼虫胸足二对,腹足七对,第六七对不发达退化成瘤状,老熟幼虫体长13.1至16.8毫米。雄成虫体长7.9至8.7毫米,雌成虫体长6.3至7.1毫米,头、胸及足黑色?具不明显的金属光泽,腹部橘黄色,腹部背板部分黑色,触角黑色棒状共三节,第三节最长,约为第一、二节的8倍,并向端部逐渐加粗,复眼黑色,下唇须5节。翅脉、翅痣黑色,翅痣圆形。
发生规律
玫瑰三节叶蜂在山东省平阴县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玫瑰或蔷薇根部周围土壤中做茧越冬。越冬代自4月初化蛹,中旬开始羽化出成虫并产卵。越冬代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到5月初,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第二代在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第五代幼虫老熟后做茧越冬。
防治方法
①成虫发生期,用40%辛硫磷乳油5000倍液进行喷雾。
②幼虫期,一至二龄幼虫为最佳防治期。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③清除虫源。将产卵枝条剪掉并集中销毁。在冬季或生长季节,扫除枯枝落叶并销毁。玫瑰根基培土5至10厘米,使蛹不能羽化或使羽化后的成虫不能出土而死亡。
④保护利用天敌。捕食性天敌有中华大螳螂、蜘蛛等。蚂蚁也可拖食一至三龄幼虫,啃食茧内幼虫、蛹等。该虫的寄生性天敌有姬蜂,该寄生蜂可在各代幼虫体内寄生,并在茧内化蛹。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玫瑰三节叶蜂属是近几年来玫瑰上新发现的害虫,成虫产卵于玫瑰嫩茎上,造成嫩茎干枯折断,幼虫嚼食叶片和叶柄,造成鲜花产量大减,严重地块可造成绝产。
形态特征
幼虫刚孵化时体乳白色,二龄后体色变绿,头壳呈黑色,四龄后体色由绿变黄,老熟幼虫胸部绿色,腹部橘黄色并由腹部向后黄色逐渐加深,幼虫胸足二对,腹足七对,第六七对不发达退化成瘤状,老熟幼虫体长13.1至16.8毫米。雄成虫体长7.9至8.7毫米,雌成虫体长6.3至7.1毫米,头、胸及足黑色?具不明显的金属光泽,腹部橘黄色,腹部背板部分黑色,触角黑色棒状共三节,第三节最长,约为第一、二节的8倍,并向端部逐渐加粗,复眼黑色,下唇须5节。翅脉、翅痣黑色,翅痣圆形。
发生规律
玫瑰三节叶蜂在山东省平阴县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玫瑰或蔷薇根部周围土壤中做茧越冬。越冬代自4月初化蛹,中旬开始羽化出成虫并产卵。越冬代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到5月初,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第二代在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第五代幼虫老熟后做茧越冬。
防治方法
①成虫发生期,用40%辛硫磷乳油5000倍液进行喷雾。
②幼虫期,一至二龄幼虫为最佳防治期。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③清除虫源。将产卵枝条剪掉并集中销毁。在冬季或生长季节,扫除枯枝落叶并销毁。玫瑰根基培土5至10厘米,使蛹不能羽化或使羽化后的成虫不能出土而死亡。
④保护利用天敌。捕食性天敌有中华大螳螂、蜘蛛等。蚂蚁也可拖食一至三龄幼虫,啃食茧内幼虫、蛹等。该虫的寄生性天敌有姬蜂,该寄生蜂可在各代幼虫体内寄生,并在茧内化蛹。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