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6日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绿盲蝽 学名Lygocoris(lugus)lucorumMeyer—Our属于半翅目,盲蝽熔科。别名棉青盲缩、青色盲蝽、小臭虫。分布在全国各地。以长江流域发生较严重。除为害菊花,还为害大丽菊、石榴、扶桑、木模、紫薇、桃、山茶花、茶树、桑树等。
该虫以成、若虫为害嫩叶、叶芽和花蕾。叶片被害后,出现不规则黑色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畸形,花蕾被害后,在受害处渗出黑褐色汁液;叶芽嫩尖受害后,则呈焦黑,不展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毫米左右,黄绿色至绿色,较扁平。复眼红褐色,触角淡褐色。前胸淡黄绿色,背板多细微黑色点刻。前翅绿色,膜质部淡褐色。足橘黄色,腿节较粗。足各节生小刺及细毛。
卵长口袋形,黄绿色,卵盖奶黄色,中央凹入。
初孵若虫体短且粗,似成虫,绿色,体表多黑色细毛,翅芽长达腹部第四节。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4-5代,10月下旬以卵在木槿等植物组织内越冬。越冬卵于次年4月上、中旬孵化,5月初开始为害。卵产于小枝梗、叶柄、叶片主脉等处。卵期4-5天。若虫共5龄,若虫期20多天。6-7月雨水多,湿度大,枝叶茂密,为害十分严重。在干旱年份发生较少。若虫与成虫有趋嫩性,都比较隐蔽,爬行迅速,十分活跃。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蒿类等杂草,减少盲蝽繁殖场所。
(2)化学防治在为害期,可选喷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1000倍,或喷20%杀灭菊酯2000倍液。在阴雨连绵天气,发生盛期时喷后隔一周再喷一次。
分布与危害
#绿盲蝽 学名Lygocoris(lugus)lucorumMeyer—Our属于半翅目,盲蝽熔科。别名棉青盲缩、青色盲蝽、小臭虫。分布在全国各地。以长江流域发生较严重。除为害菊花,还为害大丽菊、石榴、扶桑、木模、紫薇、桃、山茶花、茶树、桑树等。
该虫以成、若虫为害嫩叶、叶芽和花蕾。叶片被害后,出现不规则黑色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畸形,花蕾被害后,在受害处渗出黑褐色汁液;叶芽嫩尖受害后,则呈焦黑,不展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毫米左右,黄绿色至绿色,较扁平。复眼红褐色,触角淡褐色。前胸淡黄绿色,背板多细微黑色点刻。前翅绿色,膜质部淡褐色。足橘黄色,腿节较粗。足各节生小刺及细毛。
卵长口袋形,黄绿色,卵盖奶黄色,中央凹入。
初孵若虫体短且粗,似成虫,绿色,体表多黑色细毛,翅芽长达腹部第四节。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4-5代,10月下旬以卵在木槿等植物组织内越冬。越冬卵于次年4月上、中旬孵化,5月初开始为害。卵产于小枝梗、叶柄、叶片主脉等处。卵期4-5天。若虫共5龄,若虫期20多天。6-7月雨水多,湿度大,枝叶茂密,为害十分严重。在干旱年份发生较少。若虫与成虫有趋嫩性,都比较隐蔽,爬行迅速,十分活跃。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蒿类等杂草,减少盲蝽繁殖场所。
(2)化学防治在为害期,可选喷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1000倍,或喷20%杀灭菊酯2000倍液。在阴雨连绵天气,发生盛期时喷后隔一周再喷一次。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6日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人纹污灯蛾 学名Spilarctiasubcarnea(Walker),别名人字纹灯蛾、桑红腹灯蛾,属于鳞翅目,灯蛾科,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寄主有非洲菊、金盏菊、芍药、萱草、鸢尾、菊花、月季等花卉,为害严重。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肉,分散危害,蚕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和孔洞。仅剩主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46-50毫米;雌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55-58毫米;雄虫触角短、锯齿状;雌虫触角羽毛状;头、胸黄白色,腹部背面呈红色;前翅黄白色,后翅红色或白色,前后翅背面均为淡红色。
卵直径约0.6毫米扁圆形,淡绿色。
幼虫头部黑色,胴部淡黄褐色,背线不明显,亚背线暗绿色,体上密生棕黄色长毛。
发生规律
人纹污等蛾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6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在5-6月开始危害,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呈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分散活动,老熟幼虫受振动后即落地,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冬耕除草消灭越冬蛹。
(2)成虫羽化期,根据其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及时摘除有卵的叶片。
(3)化学防治发生盛期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液组合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
分布与危害
#人纹污灯蛾 学名Spilarctiasubcarnea(Walker),别名人字纹灯蛾、桑红腹灯蛾,属于鳞翅目,灯蛾科,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寄主有非洲菊、金盏菊、芍药、萱草、鸢尾、菊花、月季等花卉,为害严重。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肉,分散危害,蚕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和孔洞。仅剩主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46-50毫米;雌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55-58毫米;雄虫触角短、锯齿状;雌虫触角羽毛状;头、胸黄白色,腹部背面呈红色;前翅黄白色,后翅红色或白色,前后翅背面均为淡红色。
卵直径约0.6毫米扁圆形,淡绿色。
幼虫头部黑色,胴部淡黄褐色,背线不明显,亚背线暗绿色,体上密生棕黄色长毛。
发生规律
人纹污等蛾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6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在5-6月开始危害,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呈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分散活动,老熟幼虫受振动后即落地,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冬耕除草消灭越冬蛹。
(2)成虫羽化期,根据其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及时摘除有卵的叶片。
(3)化学防治发生盛期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液组合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6日
分布与危害
#黄守瓜
各地均有分布。危害雏菊、翠菊、瓜叶菊、芍药等植物。
危害特点:成虫食害寄主植物幼苗、嫩茎、叶、花;幼虫在土中啃食根部,造成植株干枯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0~8.0毫米,宽3.5~4.2毫米,椭圆形,全体除复眼、上唇、后胸腹面至腹部等处黑色外,其他部分均为橙黄色。雌虫腹部较尖,尖端露出鞘翅外,末节腹面有一V形凹陷。雄虫腹部较钝,末节腹面有一匙形构造。卵近球形,直径约0.8毫米,黄色。幼虫体长11.5~13.0毫米,初孵化为白色。
发生规律
在年平均气温9~16℃的地区每年发生1代;年平均气温在16~23℃的地区每年发生2代;年平均气温在20~25℃的地区每年发生3~4代。各地均以成虫潜伏在避风向阳的田埂土坡缝隙中、土块下或杂草落叶中越冬,稍有群集性。越冬成虫在第2年3月底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成虫喜阳光,飞翔力强,有假死性:成虫取食叶片时以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一圈,再食圈内叶片,在叶片上留下环形食痕或孔洞。雌虫一生交配多次,交尾1~2天开始产卵,每雌产卵250~400粒。卵大多成堆,或敌产于寄主根际附近湿土凹陷处。幼虫共3龄。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土内,寻找寄主组织危害,先吃支根及茎基,3龄后可蛀入主根或近地的根茎内部上下蛀食。老熟后即在危害部位附近做茧化蛹。
防治方法
在成虫产卵期用或混用草木灰、石灰粉、锯末和2%巴丹粉剂,每亩2千克撒在根附近土面或叶上,防止成虫产卵危害。花苗移栽前后至5片叶前及时喷洒50%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10%多来宝悬浮剂1000倍液。防治幼虫危害根部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
#黄守瓜
各地均有分布。危害雏菊、翠菊、瓜叶菊、芍药等植物。
危害特点:成虫食害寄主植物幼苗、嫩茎、叶、花;幼虫在土中啃食根部,造成植株干枯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0~8.0毫米,宽3.5~4.2毫米,椭圆形,全体除复眼、上唇、后胸腹面至腹部等处黑色外,其他部分均为橙黄色。雌虫腹部较尖,尖端露出鞘翅外,末节腹面有一V形凹陷。雄虫腹部较钝,末节腹面有一匙形构造。卵近球形,直径约0.8毫米,黄色。幼虫体长11.5~13.0毫米,初孵化为白色。
发生规律
在年平均气温9~16℃的地区每年发生1代;年平均气温在16~23℃的地区每年发生2代;年平均气温在20~25℃的地区每年发生3~4代。各地均以成虫潜伏在避风向阳的田埂土坡缝隙中、土块下或杂草落叶中越冬,稍有群集性。越冬成虫在第2年3月底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成虫喜阳光,飞翔力强,有假死性:成虫取食叶片时以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一圈,再食圈内叶片,在叶片上留下环形食痕或孔洞。雌虫一生交配多次,交尾1~2天开始产卵,每雌产卵250~400粒。卵大多成堆,或敌产于寄主根际附近湿土凹陷处。幼虫共3龄。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土内,寻找寄主组织危害,先吃支根及茎基,3龄后可蛀入主根或近地的根茎内部上下蛀食。老熟后即在危害部位附近做茧化蛹。
防治方法
在成虫产卵期用或混用草木灰、石灰粉、锯末和2%巴丹粉剂,每亩2千克撒在根附近土面或叶上,防止成虫产卵危害。花苗移栽前后至5片叶前及时喷洒50%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10%多来宝悬浮剂1000倍液。防治幼虫危害根部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6日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短额负蝗 AtractomorphasinensisBolivar,又称尖头蚱蜢、中华负蝗。属直翅目,尖蝗科。目前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为害鸡冠花外,还为害菊花、茉莉、美人蕉、牵牛花、一寸红、凤仙花、唐菖蒲、金盏菊、翠菊、百日菊、扶桑、八角金盘、佛手、月季、蔷薇、凌霄、黄杨、鸢尾等花卉及草坪。
以成幼虫取食叶片为害,造成叶片缺刻和孔洞现象,严重时在短时间内将叶片食光,仅留枝干和叶柄。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1-31毫米,体形瘦长,淡绿至褐色和浅黄色,并杂有黑色小斑。头部锥形,向前突出,先端伸出一对触角。后足发达为跳跃足。前翅绿色,后翅基部为红色。
卵:乳白色,弧形,卵块外有黄褐色分泌物封固。
若虫:体似成虫,初为淡绿色,杂有白点。复眼黄色。前、中足有紫红色斑点,只有翅芽,俗称为跳蝻。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2代,东北、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卵孵化,初孵若虫群集在叶片上,先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状。5月中旬-6月上旬若虫盛孵,食害草花。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开始产卵。雄成虫在雌虫背上交尾与爬行,故称之为“负蝗”。一般将卵产于向阳的较硬的土层中,卵呈块状,每块卵有10多粒至20多粒。卵块外有黄褐色分泌物封着。第二代若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9月中、下旬-10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开始产卵,盛期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以卵越冬。若虫初孵时有群集性,2龄以后分散为害。
防治方法
(1)可进行人工捕杀初龄幼虫。
(2)化学防治幼虫盛孵期可喷雾10%大功臣4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傍晚喷雾为佳。
分布与危害
#短额负蝗 AtractomorphasinensisBolivar,又称尖头蚱蜢、中华负蝗。属直翅目,尖蝗科。目前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为害鸡冠花外,还为害菊花、茉莉、美人蕉、牵牛花、一寸红、凤仙花、唐菖蒲、金盏菊、翠菊、百日菊、扶桑、八角金盘、佛手、月季、蔷薇、凌霄、黄杨、鸢尾等花卉及草坪。
以成幼虫取食叶片为害,造成叶片缺刻和孔洞现象,严重时在短时间内将叶片食光,仅留枝干和叶柄。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1-31毫米,体形瘦长,淡绿至褐色和浅黄色,并杂有黑色小斑。头部锥形,向前突出,先端伸出一对触角。后足发达为跳跃足。前翅绿色,后翅基部为红色。
卵:乳白色,弧形,卵块外有黄褐色分泌物封固。
若虫:体似成虫,初为淡绿色,杂有白点。复眼黄色。前、中足有紫红色斑点,只有翅芽,俗称为跳蝻。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2代,东北、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卵孵化,初孵若虫群集在叶片上,先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状。5月中旬-6月上旬若虫盛孵,食害草花。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开始产卵。雄成虫在雌虫背上交尾与爬行,故称之为“负蝗”。一般将卵产于向阳的较硬的土层中,卵呈块状,每块卵有10多粒至20多粒。卵块外有黄褐色分泌物封着。第二代若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9月中、下旬-10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开始产卵,盛期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以卵越冬。若虫初孵时有群集性,2龄以后分散为害。
防治方法
(1)可进行人工捕杀初龄幼虫。
(2)化学防治幼虫盛孵期可喷雾10%大功臣4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傍晚喷雾为佳。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菊花叶斑病
分布与危害
药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Ramat.)Tzvel.(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常用中药,以花入药,药用菊花品种较多,如茶菊、黄菊、白菊等,具明目解毒、散风清热之功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生针尖大小褪绿色至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中心暗灰色至褐色,边缘有褐色线隆起,直径3-8mm,个别病斑长20mm。
病原
Cercospora chrysanthemi Heald et Wolf称菊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梗生于叶两面,丛生,基部膨大,梗密集或不密集,浅橄榄褐色,在0-2处屈曲,个别膨大,顶端呈亚平截形,生大孢子痕,直立或近直立,大小20-80×3.5-5.0(μm);分生孢子针状,基部平截无色,顶端尖,直或略弯,具6-33个不大明显的隔膜,大小40-125×2-4(μm)。分生孢子形成后,分生孢子梗尖端继续伸长,再顶生分生孢子。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适时灌溉,注意清沟排渍,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喷施植宝素等,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减少传染源。
(2)药剂防治。
发病前用国光银泰(70%代森锌)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提前进行预防, 发病初期可使用国光英纳可湿性粉剂400-600倍与国光必鲜乳油500-600倍交替使用,防止单一用药病菌产生抗性。
常用药剂:多·硫、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异菌脲
#菊花叶斑病
分布与危害
药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Ramat.)Tzvel.(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常用中药,以花入药,药用菊花品种较多,如茶菊、黄菊、白菊等,具明目解毒、散风清热之功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生针尖大小褪绿色至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中心暗灰色至褐色,边缘有褐色线隆起,直径3-8mm,个别病斑长20mm。
病原
Cercospora chrysanthemi Heald et Wolf称菊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梗生于叶两面,丛生,基部膨大,梗密集或不密集,浅橄榄褐色,在0-2处屈曲,个别膨大,顶端呈亚平截形,生大孢子痕,直立或近直立,大小20-80×3.5-5.0(μm);分生孢子针状,基部平截无色,顶端尖,直或略弯,具6-33个不大明显的隔膜,大小40-125×2-4(μm)。分生孢子形成后,分生孢子梗尖端继续伸长,再顶生分生孢子。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适时灌溉,注意清沟排渍,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喷施植宝素等,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减少传染源。
(2)药剂防治。
发病前用国光银泰(70%代森锌)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提前进行预防, 发病初期可使用国光英纳可湿性粉剂400-600倍与国光必鲜乳油500-600倍交替使用,防止单一用药病菌产生抗性。
常用药剂:多·硫、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异菌脲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菊花枯萎病
分布与危害
枯萎病是药用植物菊花上的重要病害,全国各栽培区广泛分布,造成严重损失。
症状
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横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裂开。湿度大时产生白霉,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该病扩展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hrysanthemi Snyder et Hansen称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絮状,菌丛背面浅紫色至紫色,个别白色。大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壁薄,两端尖,多具3个隔膜,少数4个或5个,3个隔膜的大小25-36×3.6-4.7(μm);小分生孢子生于单瓶梗或较短的分生孢子梗上,数量很多,肾形至椭圆形,l-2个细胞,大小6-14×2.7-3.6(μm);厚壁孢子球形至椭圆形,1-2个细胞,顶生或间生;单生或双生,个别串生。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7℃,最低17℃。该菌只为害菊花,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2周即现死株。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特别雨后积水、高温阴雨、施氮肥过多、土壤偏酸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2)重病田与其他作物实行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科学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湿气滞留;及时剪除田间病枝,减少传染源。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国光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浇灌,或使用国光三抗(30%噁霉灵)水剂1000-1200倍液,国光根灵(70%敌磺钠)800-1000倍浇灌。
#菊花枯萎病
分布与危害
枯萎病是药用植物菊花上的重要病害,全国各栽培区广泛分布,造成严重损失。
症状
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横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裂开。湿度大时产生白霉,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该病扩展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hrysanthemi Snyder et Hansen称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絮状,菌丛背面浅紫色至紫色,个别白色。大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壁薄,两端尖,多具3个隔膜,少数4个或5个,3个隔膜的大小25-36×3.6-4.7(μm);小分生孢子生于单瓶梗或较短的分生孢子梗上,数量很多,肾形至椭圆形,l-2个细胞,大小6-14×2.7-3.6(μm);厚壁孢子球形至椭圆形,1-2个细胞,顶生或间生;单生或双生,个别串生。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7℃,最低17℃。该菌只为害菊花,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2周即现死株。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特别雨后积水、高温阴雨、施氮肥过多、土壤偏酸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2)重病田与其他作物实行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科学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湿气滞留;及时剪除田间病枝,减少传染源。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国光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浇灌,或使用国光三抗(30%噁霉灵)水剂1000-1200倍液,国光根灵(70%敌磺钠)800-1000倍浇灌。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菊小筒天牛
分布与危害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重庆、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西、广东、台湾。
危害特征:以幼虫蛀害菊花,受害后不能开花或枯萎。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11毫米,圆筒形,黑色。前胸被板中央有一红色卵圆形斑,腹部、足呈桔红色,鞘翅被密生灰色绒毛,触角与体长等。
卵 长2毫米,椭圆形,淡黄色,表面光滑。
幼虫 体长9~11毫米左右,乳白色和淡黄色,头小,黑色。
发生规律
菊小筒天牛每年发生1代,多数地区以成虫越冬。据西安调查,除成虫越冬外,还有幼虫和蛹。一般5~6月间出现成虫。成虫有假死性,白天躲在叶背交尾。产卵时在茎梢上咬破皮层呈半环状,咬口较整齐,在伤口下方产卵一粒伤口上部边黑,梢枯萎。
防治方法
(1) 到秋后要对花圃进行老根残茬处理,不能用老根繁殖材料。
(2)及时剪除受害新梢烧毁,捉虫。
(3)天牛的成虫期,特别是羽化高峰期补充营养时进行防治,主要用40%国光必治乳油800倍液、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800-1000倍液喷干或补充营养时喷寄主树冠和树干。
#菊小筒天牛
分布与危害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重庆、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西、广东、台湾。
危害特征:以幼虫蛀害菊花,受害后不能开花或枯萎。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11毫米,圆筒形,黑色。前胸被板中央有一红色卵圆形斑,腹部、足呈桔红色,鞘翅被密生灰色绒毛,触角与体长等。
卵 长2毫米,椭圆形,淡黄色,表面光滑。
幼虫 体长9~11毫米左右,乳白色和淡黄色,头小,黑色。
发生规律
菊小筒天牛每年发生1代,多数地区以成虫越冬。据西安调查,除成虫越冬外,还有幼虫和蛹。一般5~6月间出现成虫。成虫有假死性,白天躲在叶背交尾。产卵时在茎梢上咬破皮层呈半环状,咬口较整齐,在伤口下方产卵一粒伤口上部边黑,梢枯萎。
防治方法
(1) 到秋后要对花圃进行老根残茬处理,不能用老根繁殖材料。
(2)及时剪除受害新梢烧毁,捉虫。
(3)天牛的成虫期,特别是羽化高峰期补充营养时进行防治,主要用40%国光必治乳油800倍液、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800-1000倍液喷干或补充营养时喷寄主树冠和树干。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二星叶蝉 学名ErythroneuraapicalisNawa。别名二点浮尘子、二点叶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除为害菊花外,还为害大丽花、一串红、桃花等。
该虫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叶片会失绿呈小白点,随着受害的严重程度,白点汇集成大斑。严重时叶片呈苍白色,提早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毫米,有红褐和黄白色两种。以黄色种为多。前胸背板前缘有圆形小黑丝3枚,排成1列;盾板上有两个大型黑斑,所以称作二星叶蝉。前翅斑纹不规则,且浓淡不一;后翅无端脉。
卵:黄白色,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5毫米。
若虫:体色有两型:红褐色型,有尾部常向上举,成熟时体长2毫米。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石缝、杂草丛中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产卵。卵散产于菊花叶背叶脉内或绒毛下。第一代若虫5月下旬-6月中旬为盛孵期;第二代若虫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发生;第三代若虫发生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黄白色型若虫比红褐色型若虫早发生2周。前者第一代成虫在6月上旬羽化;后者第一代成虫在6月下旬羽化。成虫和若虫均在叶背取食,严重时叶片呈苍白色,提早枯萎脱落。
防治方法
(1)秋后清扫落叶,铲除杂草,减少和消除越冬成虫。
(2)防治药剂:使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分布与危害
#二星叶蝉 学名ErythroneuraapicalisNawa。别名二点浮尘子、二点叶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除为害菊花外,还为害大丽花、一串红、桃花等。
该虫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叶片会失绿呈小白点,随着受害的严重程度,白点汇集成大斑。严重时叶片呈苍白色,提早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毫米,有红褐和黄白色两种。以黄色种为多。前胸背板前缘有圆形小黑丝3枚,排成1列;盾板上有两个大型黑斑,所以称作二星叶蝉。前翅斑纹不规则,且浓淡不一;后翅无端脉。
卵:黄白色,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5毫米。
若虫:体色有两型:红褐色型,有尾部常向上举,成熟时体长2毫米。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石缝、杂草丛中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产卵。卵散产于菊花叶背叶脉内或绒毛下。第一代若虫5月下旬-6月中旬为盛孵期;第二代若虫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发生;第三代若虫发生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黄白色型若虫比红褐色型若虫早发生2周。前者第一代成虫在6月上旬羽化;后者第一代成虫在6月下旬羽化。成虫和若虫均在叶背取食,严重时叶片呈苍白色,提早枯萎脱落。
防治方法
(1)秋后清扫落叶,铲除杂草,减少和消除越冬成虫。
(2)防治药剂:使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卵形短须螨 学名BrevipapusobovatusDonnadieu,该虫分布广泛,在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寄主主要有非洲菊、大丽花、满天星、白兰、石榴等。
为害时一般表现在叶背,使叶反面产生油渍状的紫褐色斑块,叶柄紫褐色,易早落。
形态特征
成螨背部具网状纹,中央网纹不明显。后半部具5对背毛,须肢4节。雌螨体长0.293毫米,体宽0.167毫米,椭圆形,背腹扁平,暗红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雄螨体长0.232毫米,宽0.15毫米。体型比雌螨细长。后半体的网状纹在前部和亚侧部比较明显。后足体与末体之间有1横纹区分开。
若螨椭圆形,末体较前足狭窄,背面无网状纹,仅在后足体具横向皱纹。背毛呈阔披针形,具锯齿腹面的生殖板未分化。
发生规律
1年发生6-7代,以橙红色的雌螨群集植株根系越冬,或在叶反面、腋芽等处越冬。春季气温达15°时,雌螨出蛰,爬至叶片上取食产卵。约40天完成1代7-9月为发生高峰期。
防治方法
(1)增施肥料,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冬季清洁园地,减少越冬虫源。越冬前可喷施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
(2)使用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或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如国光乐克)3000倍液混合后喷雾防治,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分布与危害
#卵形短须螨 学名BrevipapusobovatusDonnadieu,该虫分布广泛,在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寄主主要有非洲菊、大丽花、满天星、白兰、石榴等。
为害时一般表现在叶背,使叶反面产生油渍状的紫褐色斑块,叶柄紫褐色,易早落。
形态特征
成螨背部具网状纹,中央网纹不明显。后半部具5对背毛,须肢4节。雌螨体长0.293毫米,体宽0.167毫米,椭圆形,背腹扁平,暗红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雄螨体长0.232毫米,宽0.15毫米。体型比雌螨细长。后半体的网状纹在前部和亚侧部比较明显。后足体与末体之间有1横纹区分开。
若螨椭圆形,末体较前足狭窄,背面无网状纹,仅在后足体具横向皱纹。背毛呈阔披针形,具锯齿腹面的生殖板未分化。
发生规律
1年发生6-7代,以橙红色的雌螨群集植株根系越冬,或在叶反面、腋芽等处越冬。春季气温达15°时,雌螨出蛰,爬至叶片上取食产卵。约40天完成1代7-9月为发生高峰期。
防治方法
(1)增施肥料,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冬季清洁园地,减少越冬虫源。越冬前可喷施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
(2)使用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或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如国光乐克)3000倍液混合后喷雾防治,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双线盗毒蛾 又名棕衣黄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主要分布我国南方。
荷花、四季海棠、鱼尾菊、扶桑、茉莉、山茶花等花木。
以幼虫取食叶片。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2毫米,雄蛾体长9.3毫米。头橙黄色,胸部浅黄棕色。前翅赤褐色略带浅紫色闪光,翅上具黄色双线,前缘、外缘和缘毛柠檬黄色。后翅黄色。腹部褐黄色,肛毛簇橙黄色。
幼虫:体长20-25毫米,暗棕色具红色侧瘤,后胸背线黄色。腹部第1、2节和第8节有棕色短毛刷,2-7节背线黄色,末节具黄斑。
蛹:土黄色,背面体节具褐色斜斑。体表有许多刚毛,尾湍具多根带钩臀刺。
发生规律
华南从3-11月均发现幼虫为害。幼虫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敏感。成虫具趋光性。
防治方法
A.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B.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分布与危害
#双线盗毒蛾 又名棕衣黄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主要分布我国南方。
荷花、四季海棠、鱼尾菊、扶桑、茉莉、山茶花等花木。
以幼虫取食叶片。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2毫米,雄蛾体长9.3毫米。头橙黄色,胸部浅黄棕色。前翅赤褐色略带浅紫色闪光,翅上具黄色双线,前缘、外缘和缘毛柠檬黄色。后翅黄色。腹部褐黄色,肛毛簇橙黄色。
幼虫:体长20-25毫米,暗棕色具红色侧瘤,后胸背线黄色。腹部第1、2节和第8节有棕色短毛刷,2-7节背线黄色,末节具黄斑。
蛹:土黄色,背面体节具褐色斜斑。体表有许多刚毛,尾湍具多根带钩臀刺。
发生规律
华南从3-11月均发现幼虫为害。幼虫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敏感。成虫具趋光性。
防治方法
A.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B.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银纹夜蛾 学名ArgyrogrammaagnataStaudinger俗称菜步曲、豆尺蠖。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全国各地。食性杂,寄主植株除菊花外,还有美人蕉、大丽花、一串红、海棠、香石竹、槐、竹、泡桐等花卉林木,也为害豆类、茄子和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
该虫以幼虫食害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发生严重时将叶片食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2-35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具2条银色横纹,中央有1个银白色三角形斑块和一个似马蹄形的银边白斑。后翅暗褐色,有金属光泽。胸部背面有两丛竖起较长的棕褐色鳞毛。
卵直径0.4-0.5毫米,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后为淡黄绿色,卵壳表面有格子形条纹。
老熟幼虫体长25-32毫米,体淡黄绿色,前细后粗,体背有纵向的白色细线6条,气门线黑色。第1、2对腹足退化,行走时呈曲伸状。
蛹长18-20毫米,体较瘦,前期腹面绿色,后期全体黑褐色,腹部1,2节气门孔明显突出,尾刺一对,具薄茧。
发生规律
银纹夜蛾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可见成虫羽化,羽化后经4-5天进入产卵盛期。卵多散产于叶背。第2-3代产卵最多,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初孵幼虫多在叶背取食叶肉,留下表皮,3龄后取食嫩叶成孔洞,且食量大增。幼虫共5龄,有假死性,受惊后会卷缩掉地。在室温下,幼虫期10天左右。老熟幼虫在寄主叶背吐白丝做茧化蛹。11月底至12月初仍可见成虫出现。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冬季清除枯枝落叶,以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严格进行检疫,根据残破叶片和虫粪,人工捕杀幼虫和虫茧。
(2)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分布与危害
#银纹夜蛾 学名ArgyrogrammaagnataStaudinger俗称菜步曲、豆尺蠖。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全国各地。食性杂,寄主植株除菊花外,还有美人蕉、大丽花、一串红、海棠、香石竹、槐、竹、泡桐等花卉林木,也为害豆类、茄子和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
该虫以幼虫食害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发生严重时将叶片食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2-35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具2条银色横纹,中央有1个银白色三角形斑块和一个似马蹄形的银边白斑。后翅暗褐色,有金属光泽。胸部背面有两丛竖起较长的棕褐色鳞毛。
卵直径0.4-0.5毫米,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后为淡黄绿色,卵壳表面有格子形条纹。
老熟幼虫体长25-32毫米,体淡黄绿色,前细后粗,体背有纵向的白色细线6条,气门线黑色。第1、2对腹足退化,行走时呈曲伸状。
蛹长18-20毫米,体较瘦,前期腹面绿色,后期全体黑褐色,腹部1,2节气门孔明显突出,尾刺一对,具薄茧。
发生规律
银纹夜蛾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可见成虫羽化,羽化后经4-5天进入产卵盛期。卵多散产于叶背。第2-3代产卵最多,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初孵幼虫多在叶背取食叶肉,留下表皮,3龄后取食嫩叶成孔洞,且食量大增。幼虫共5龄,有假死性,受惊后会卷缩掉地。在室温下,幼虫期10天左右。老熟幼虫在寄主叶背吐白丝做茧化蛹。11月底至12月初仍可见成虫出现。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冬季清除枯枝落叶,以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严格进行检疫,根据残破叶片和虫粪,人工捕杀幼虫和虫茧。
(2)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