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传成功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图片]分布与危害
#菊花锈病 是常见病害,也是重要病害,各种植区广泛发生,危害严重。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茎。初在叶片上现浅黄色小斑点,叶背对应处也生出小褪绿斑,后产生稍隆起的疱状物,疱状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黄褐色粉状物,即病菌孢子。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叶片上病斑多的,叶缘上卷。
病原
Puccinia chrysanthemiRoze称菊柄锈和Puccinia horiana P.Henn称堀柄锈及Phakopsora artemisiae Hirat.称篙层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Puccinia chrysanthemi夏孢子堆褐色,多生于叶背,少数生在茎上,大小l-2mm;夏孢子黄褐色,球形至椭圆形,具刺,大小30-37×25-32(μm),具3个芽孔,上生突起。冬孢子堆生在叶背或叶柄和茎上,大小l-2mm,深褐色或黑色;冬孢子栗褐色,倒卵形至椭圆形,大小38-55×23-32(μm)。P.horiana冬孢子堆黄褐色叶背生,大小2-5mm;冬孢子黄褐色,长椭圆形至纺锤形或棍棒状,大小30-52×11-17(μm),分隔处稍缢缩,基部狭窄,平滑,柄浅黄或无色,柄长50μm,不脱落。Phakopsora artemisiae夏孢子堆多生在叶面表皮下,后期才开裂;侧丝棍棒形,直或弯,无色至.近无色,长38-41.5μm;夏孢子浅黄色,卵形至椭圆形,具短刺,芽孔不明显。
发生规律
锈菌潜伏在新芽中越冬,随菊苗传播蔓延。露地栽培的菊花在秋末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病。品种间对堀柄锈抗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如选用桃金山、舞姬等抗病力强的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切忌连作,保持通风透光。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3)化学防治:建议用20%国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湿粉剂(国光黑杀)2000-2500倍,25%国光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2次,间隔12-15天。 注意:使用唑类药剂防治锈病时,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不可加量和缩短间隔期使用,以免发生矮化效果。
常用药剂:国光黑杀、 三唑酮、敌力脱、杜邦新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红棕灰夜蛾 学名Polia illoba (Butler),别名桑夜盗虫,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除危害月季,还危害蔷薇、香石竹、菊花、紫苏、樱花、桑等园林植物。
主要是以幼虫蚕食叶片,食害嫩茎,造成叶片残缺不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8-41毫米,头胸及前翅红褐色,腹部及后翅灰褐色,前翅环纹和肾状纹较粗,灰色,外缘隐约可见锯齿形。端线色浓而粗,曲度平衡。
卵为球形,淡褐色,直径约为0.3毫米。
老熟幼虫体长39-43毫米。头褐色,密布黄色散纹,背线褐色,有黄色圆斑,亚背线棕褐色,有疏散的灰黄色圆斑。胸足黄色,端部黄褐色;腹足暗黄色,端部色稍浅。
蛹长12-15毫米,浅褐色,腹末有1尾棘。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羽化,卵产于叶面或嫩梢上,块状,到6月开始食害叶片。幼虫有假死性,遇惊扰即卷缩身体呈环状。
防治方法
(1)冬季翻土,消灭土中蛹,以减少来年虫口基数,幼虫初龄期,剪除叶片,消灭幼虫。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蝙蝠蛾 学名为Phassus excrescensButler,又称疣纹蝙蝠蛾、柳蝙蝠蛾、东方蝙蝠蛾,属于鳞翅目、蝙蝠蛾科、蝙蝠蛾属,该虫食性较广且杂,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寄主除有百合,还有丁香、大丽花、桃等。是一种重要害虫。
该蛾是以幼虫在茎内钻蛀为害,该蛾蛀入时先吐丝结网将虫体隐蔽,然后边蛀食边将咬下的木屑送出,粘在丝网上,最后连缀成包,将洞口掩住。造成茎叶枯黄,影响植株的生长。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44毫米,体褐色,头部小,口器退化。触角细而短,呈丝状。翅展66-85毫米,前翅黄褐色,前缘有7个褐色斑,较明显,中央有1个深色稍带绿色的三角形斑纹,翅外侧有2条较宽的褐色斜带纹;后翅灰褐色,边缘稍黄;腹部长筒形,略短于前翅;足发达,密被褐色茸毛。
卵:长径约0.7毫米,球形,乳白至黑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50毫米,头部红褐色,胴部污白色,圆筒形,体表有黄褐瘤突和毛片,大且明显。有腹足。
发生规律
该蛾年发生一代,通常是以卵在地面或幼虫在树干基部隧道内越冬,4月中旬在外界环境适宜时开始孵化。初龄幼虫以腐殖质为食,2、3龄后转向树根颈内蛀食,8月下旬至9月出现成虫。化蛹前虫包囊增大,色泽变成棕褐色,先咬一圆孔,并在虫道的内口处用丝盖物堵在孔口准备化蛹。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区为害普遍且严重,一般山脚、山谷、肥沃土壤受害重,背风处、受害较重。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生较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及时清理病残物,如黄荆、野桐等寄主植物。减少虫源。
(2)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食虫鸟、捕食性步甲虫和寄生蝇等。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图片]分布与危害
#东方毒蛾 学名Euproctis subflava Brener,该虫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浙江等长江流域地区。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杜鹃、月季、桂花等花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除卵外,各虫态均有毒毛,皮肤接触后奇痒,发炎。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30-45毫米,体黄褐色。前翅中央有1个<形斑纹。
老熟幼虫体长30-40毫米,橙黄色至黑褐色。各节具瘤突和灰褐色毛。尤其是第一、二、八腹节上的瘤突最显著。瘤突上丛生暗褐色短毛。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开始取食,至6月中、下旬幼虫老熟,筑茶褐色茧,并在其中化蛹。6月下旬-8月上旬出现成虫。成虫有趋光性,交尾后产卵于叶背面。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啃食叶肉,长大后分散为害。
防治方法
(1)剪除初龄幼虫群集的叶片,集中烧毁。
(2)成虫羽化盛期,根据其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菊小筒天牛
分布与危害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重庆、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西、广东、台湾。
危害特征:以幼虫蛀害菊花,受害后不能开花或枯萎。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11毫米,圆筒形,黑色。前胸被板中央有一红色卵圆形斑,腹部、足呈桔红色,鞘翅被密生灰色绒毛,触角与体长等。
卵 长2毫米,椭圆形,淡黄色,表面光滑。
幼虫 体长9~11毫米左右,乳白色和淡黄色,头小,黑色。
发生规律
菊小筒天牛每年发生1代,多数地区以成虫越冬。据西安调查,除成虫越冬外,还有幼虫和蛹。一般5~6月间出现成虫。成虫有假死性,白天躲在叶背交尾。产卵时在茎梢上咬破皮层呈半环状,咬口较整齐,在伤口下方产卵一粒伤口上部边黑,梢枯萎。
防治方法
(1) 到秋后要对花圃进行老根残茬处理,不能用老根繁殖材料。
(2)及时剪除受害新梢烧毁,捉虫。
(3)天牛的成虫期,特别是羽化高峰期补充营养时进行防治,主要用40%国光必治乳油800倍液、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800-1000倍液喷干或补充营养时喷寄主树冠和树干。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一串红白粉蝶
分布与危害
我国各地发生普遍,寄主除有一串红外,还有羽衣甘蓝、醉蝶花、大丽花、旱莲、十字花科等。
以幼虫食害嫩芽、嫩叶、花蕾和花冠为害,导致叶片呈残缺现象,花瓣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0毫米。雌粉蝶淡黄白色。前翅基部灰黑色,顶角有1个三角形黑斑,下方有2个黑色圆斑;后翅前缘也有1个黑斑。雄粉蝶乳白色,翅面黑色部分较小,前翅有2个黑斑,仅前1个较明显。
卵长约1毫米,底径0.4毫米,为瓶形,表面有脊纹,长方格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橙黄色。
幼虫体青绿色,末龄幼虫长28-35毫米。体背密布细小毛瘤,上生细毛。体各环节有横皱纹。背线淡黄色,气门沿线有1列黄色斑点。
蛹纺锤形,长15-21毫米,绿色多变。体中间膨大,有棱角状突起。尾部和中间用丝连结在寄主上。
发生规律
在上海1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向阳的篱笆、屋檐、墙脚、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3—4月羽化。卵多散产于叶背面。幼虫孵化后,在叶背取食,稍大后咬叶片成孔洞,严重时仅留叶脉。3-6月发生最多,为害最重。成虫寿命14—30天。每雌虫产卵100-200粒。卵期4-8天,幼虫历期11-22天,蛹期5—16天。最适温度20-25º相对湿度76%。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植株抵抗力。合理密植,调节通风透光,保持适当温湿度,及时清园,减少虫源。
(2)必要时进行人工捕杀幼虫和蛹。
(3)保护利用天敌,主要有白粉蝶绒茧蜂、风蝶金小蜂、舞毒蛾疣姬蜂。
(4)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荷花金龟子
分布与危害
危害荷叶的主要是铜绿金龟子(Anomala corpulenla),属鞘翅目金龟甲科。以成虫啃食荷叶,被害叶常成千疮百孔,残缺不全,严重时整株叶片吃成精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l毫米,全身铜绿色,有光泽;前翅为黄铜绿色,上有5条隆起纵纹,中部3条明显;胸部铜绿色,两侧边黄色。其卵略呈球形,长1.5毫米,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幼虫体长30毫米,乳白色,头黄褐色,寡足型,体弯曲呈C字形。其蛹呈裸蛹,长18毫米,黄褐色。
发生规律
此虫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3—4月随气温上升,蛴螬也从土中升到土表,5月化蛹,6月上旬出现成虫,6—7月危害严重,成虫夜间活动。每到傍晚成虫从土中飞出,群集于荷叶上,取食危害。成虫具趋光性和假死性。
防治方法
利用成虫的假死性。早晚进行人工捕杀,或用黑光灯诱杀。也可用国光依它(40%丙溴辛硫磷)1000倍液喷杀,防治效果较好。
幼虫防治:在6月中旬幼虫孵化时,在根部喷浇国光土杀1000倍液或撒施国光地杀颗粒剂(5%丁硫克百威)4-6千克/亩,杀死幼虫。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荷花斜纹夜蛾
分布与危害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夜盗蛾,属鳞翅目,夜蛾科。该虫食性尽可能、分布广,为害较严重。
为害特点:以幼虫为害叶片、花蕾和花瓣。初孵幼虫群栖叶片背面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叶脉和上表皮,造成叶片枯黄而死;大龄幼虫分散为害,可蚕食全叶,并危害花。
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褐或深褐色,长16—21毫米。前翅灰黄褐色,多斑纹;从前缘中部到后缘有1灰白宽带状斜纹。后翅白色,外缘和翅脉暗褐色,前足胫节具黄褐色毛丛。
卵:黄白色,半球形,表面有细纹,近孵时变紫灰色。卵成块,外被黄色绒毛。
幼虫:幼龄虫体黄绿色;老龄虫体黑褐色,长38-51毫米。体背线及亚背线呈黄色,中胸至第九腹节亚背线内侧有近似半月形或三角形黑斑一对。中、后胸黑斑外侧具小黄点。
蛹:赤褐色,长18-20毫米。腹第4-7节前缘密布圆刻点。腹末具1对臀棘。
发生规律
1年发生4-9代。在我国华南一带终年可发生为害,无越冬现象。在大部分地区以蛹在土中越冬,少数地区以幼虫在杂草中或土下越冬。幼虫为害期长,世代重叠明显。初龄幼虫取食不怕光,大龄幼虫则白天栖居于阴暗处,傍晚再出来活动取食。一般在干旱的夏季发生为害尤重。民虫昼伏夜出,以晚间8-12时活动最盛,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背块状。成虫对黑光趋性较强,对糖蜜、酒和醋等也有较强趋性。
防治方法
A.及时摘除具卵块的叶片或虫害,减小虫口密度。
B.利用成虫趋光性和趋化性,设置黑光灯或调制糖醋液(糖2:酒1:醋2:水2)或甘薯等发酵液(其中可加入少许敌百虫等药液)诱杀成虫。
C.盆(缸)栽荷花或该虫为害其他花卉可在幼虫盛发期,于傍晚喷洒 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进行防治,效果较好。若池栽或湖栽荷花,喷药应慎重,避免毒死鱼类。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百合刺足根螨
分布与危害
别名球根粉螨、葱螨,是球根花卉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百合、郁金香、水仙、菖兰、葱兰、风信子、苏铁等花卉。
该螨是以成、若螨刺吸球根鳞片及块根为害,当鳞片腐烂便集中于腐烂处取食,会有汁液流出的现象,造成组织坏死,表面变褐腐烂,肉质鳞片干缩,破裂成似木栓化的碎片。导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瘦弱,花为畸形,且小,严重影响花卉的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螨雌螨体长0.58-0.87毫米,卵圆形,白色发亮。螯肢和附肢浅褐色;前足体板近长方形;后缘不平直;基节上毛粗大,马刀形。格氏器官末端分叉。足短粗,跗节Ⅰ、Ⅱ有一根背毛呈圆锥形刺状。雄螨体长0.57-O.8毫米。体色和特征相似于雌螨,阳茎呈圆筒形。跗节爪大而粗,基部有一根圆锥形刺。
卵长0.2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
若螨体长0.2-0.3毫米,体形与成螨相似,颗体和足色浅,胴体呈白色。
发生规律
该螨年发生9-18代,主要是以成螨在病部及土壤中越冬,尤其是腐烂的鳞茎残瓣中最多,两性生殖。该螨喜高温高湿的环境,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快。雌螨交配后1-3天开始产卵,卵期3-5天。1龄和3龄若螨期,遇到不适条件时,出现体形变小的活动化播体。若螨和成螨开始多在块根周围活动为害,当鳞茎腐烂便集中于腐烂处取食。该螨既有寄生性也有腐生性,有很强的携带腐烂病菌和镰刀菌的能力。高温高湿干旱对其生存繁殖不利。在16℃至26℃和高湿下活动最强,造成的伤口为真菌、细菌和其他有害生物侵入提供了条件。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高温季节深耕暴晒,消灭大量根螨,栽种前对土壤严格消毒。
(2)不宜连作,可减少虫源。
(3)种植前可对鳞茎进行挑选,选择无虫的鳞茎种植。在储藏百合时室内要保证通风干燥,这样可以抑制根螨的生长和繁殖。
(4)对鳞茎进行消毒,可用1000倍液50%乙酯杀螨醇喷注鳞茎,或将被害鳞茎放在稀石灰水中浸泡10分钟,取出冲洗干净,阴干后使用。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3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露尾甲 学名Haptonchusluteolus,别名出尾虫。属于鞘翅目,出尾虫科。在我国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上海、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主要为害百合、山茶、茉莉、月季、金橘、栀子花、广玉兰、白玉兰、萱草、锦葵、扶桑、芙蓉等花木。
主要是以成虫、幼虫栖息在树皮缝隙间,取食花粉、花蕊、子房、花瓣。影响花卉的开花,降低花卉的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6毫米,黄褐色,布满小刻点;复眼黑色。触角球杆状。前胸平宽。鞘翅近长方形,端边平截。
幼虫体长约3毫米,灰黄色,各节背中央灰暗色,腹末背面具有小突起。
蛹黄褐色,复眼黑色,腹末响2根尾刺。
发生规律
该虫年以8-9月间发生数量较多。每朵花中可见十几头成虫,取食花蕊、花瓣、子房危害。成虫多在中午飞翔,具有假死性;产卵于花朵中,幼虫也在花朵中取食。幼虫老熟时,在落叶中化蛹。行动缓慢,除晴天中午偶有飞翔外,一般不活动。受害植株提前凋萎。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根据该虫有假死性,可在清晨或阴天捕捉成虫;被害严重的,摘除集中烧毁。
(2)保护和利用其天敌。
(3)化学防治:幼虫发生期,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叶面喷雾防治,连用2-3次。
...显示更多
文章
滚动加载更多...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