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传成功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银纹夜蛾 学名ArgyrogrammaagnataStaudinger俗称菜步曲、豆尺蠖。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全国各地。食性杂,寄主植株除菊花外,还有美人蕉、大丽花、一串红、海棠、香石竹、槐、竹、泡桐等花卉林木,也为害豆类、茄子和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
该虫以幼虫食害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发生严重时将叶片食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2-35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具2条银色横纹,中央有1个银白色三角形斑块和一个似马蹄形的银边白斑。后翅暗褐色,有金属光泽。胸部背面有两丛竖起较长的棕褐色鳞毛。
卵直径0.4-0.5毫米,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后为淡黄绿色,卵壳表面有格子形条纹。
老熟幼虫体长25-32毫米,体淡黄绿色,前细后粗,体背有纵向的白色细线6条,气门线黑色。第1、2对腹足退化,行走时呈曲伸状。
蛹长18-20毫米,体较瘦,前期腹面绿色,后期全体黑褐色,腹部1,2节气门孔明显突出,尾刺一对,具薄茧。
发生规律
银纹夜蛾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可见成虫羽化,羽化后经4-5天进入产卵盛期。卵多散产于叶背。第2-3代产卵最多,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初孵幼虫多在叶背取食叶肉,留下表皮,3龄后取食嫩叶成孔洞,且食量大增。幼虫共5龄,有假死性,受惊后会卷缩掉地。在室温下,幼虫期10天左右。老熟幼虫在寄主叶背吐白丝做茧化蛹。11月底至12月初仍可见成虫出现。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冬季清除枯枝落叶,以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严格进行检疫,根据残破叶片和虫粪,人工捕杀幼虫和虫茧。
(2)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朱砂叶螨 学名Tetranychuscinnabarinus(Boisduval),别名棉红蜘蛛、红叶螨、玫瑰赤叶螨。该螨属于世界性害螨。在我国华南、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发生普遍。除为害孔雀草外,还为害一串红、香石竹、樱花、白玉兰、月季、文竹等花卉。
主要以成螨和幼螨在寄主叶背吸汁液,使叶面产生白色点状。盛发期在茎、叶上形成一层薄丝网,使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螨体色变化较大,一般呈红色,也有褐绿色等。足4对。雌螨体长0.38-0.48毫米,卵圆形。体背两侧有块状或条形深褐色斑纹。斑纹从头胸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腹末后端;有时斑纹分隔成2块,其中前一块大些。雄虫略呈菱形,稍小,体长0.3-0.4毫米。腹部瘦小,末端较尖。
卵为圆形,直径0.13毫米。初产时无色透明,后渐变为橙红色。
初孵幼螨体呈近圆形,淡红色,长0.1-0.2毫米,足3对。
若螨为幼螨蜕1次皮后为第1若螨,比幼螨稍大,略呈椭圆形,体色较深,体侧开始出现较深的斑块。足4对,此后雄若螨即老熟,蜕皮变为雄成螨。雌性第一若螨蜕皮后成第二若螨,体比第一若螨大,再次蜕皮才成雌成螨。
发生规律
该螨发生代数从北向南10-20代。长江流域,以受精雌成螨在土块缝隙、树皮裂缝及枯枝落叶等处越冬。越冬螨少数散居。翌年春季,气温10度以上时开始活动,温室内无越冬现象,喜高温。雌成螨寿命30天,越冬期为5-7个月。该螨世代重叠,在高温干燥季节易暴发成灾。主要靠爬行和风进行传播。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螨成群集,吐丝串联下垂,借风吹扩散。主要是以两性生殖,也能孤雌生殖。
防治方法
(1)改善栽培环境,使栽培地段通风、凉爽,适时浇水,以减缓繁殖速度。
(2)在受害地段,消除周围枯枝、落叶及杂草,冬季深翻土地,减少虫源。
(3)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小黑瓢虫、小花蝽、六点蓟马、中华草蛉、拟长毛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
(4)化学防治使用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或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如国光乐克)3000倍液混合后喷雾防治,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显示更多
文章
滚动加载更多...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