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成功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分布与危害
花烛、蜘蛛抑蛋、苍兰、建兰、鸢尾、万年青、百合、木槿、山茶花等花木。
#橘长盾蚧 以若虫和成虫聚集在叶片主脉两侧吸食汁液,发生严重时,叶片密被虫体,最终可使植株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介壳褐色端尖狭,后端宽圆,前2个淡黄色壳点;雌虫体淡黄色,细长,后胸和腹部侧缘突出成显著瓣状。雄虫介壳白色或淡黄色、较小、狭长,两侧近于平行,背面有3条纵脊线,壳点淡黄色位于前端。
卵:黄色,长卵形。
若虫:鲜黄色,椭圆形。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产卵,孵化的若虫开始在枝叶上为害,第1代成虫7-8月发生,第2代成虫10-11月发生。
防治方法
A.栽培中确定合理密度,尤其温室管理中,既要保持一定湿度又要注意通风透光。
B.若虫孵化期防治最佳, 选40%d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1-2次,间隔7-10天。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质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绿盲蝽 分布在全国各地。以长江流域发生较严重。主要寄主有一串红、菊花、大丽菊、石榴、扶桑、木模、紫薇、桃、山茶花、茶树、桑树等。
该虫以成、若虫为害嫩叶、叶芽和花蕾。叶片被害后,出现不规则黑色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畸形,花蕾被害后,在受害处渗出黑褐色汁液;叶芽嫩尖受害后,则呈焦黑,不展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毫米左右,黄绿色至绿色,较扁平。复眼红褐色,触角淡褐色。前胸淡黄绿色,背板多细微黑色点刻。前翅绿色,膜质部淡褐色。足橘黄色,腿节较粗。足各节生小刺及细毛。
卵长口袋形,黄绿色,卵盖奶黄色,中央凹入。
初孵若虫体短且粗,似成虫,绿色,体表多黑色细毛,翅芽长达腹部第四节。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4-5代,10月下旬以卵在木槿等植物组织内越冬。越冬卵于次年4月上、中旬孵化,5月初开始为害。卵产于小枝梗、叶柄、叶片主脉等处。卵期4-5天。若虫共5龄,若虫期20多天。6-7月雨水多,湿度大,枝叶茂密,为害十分严重。在干旱年份发生较少。若虫与成虫有趋嫩性,都比较隐蔽,爬行迅速,十分活跃。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蒿类等杂草,减少盲蝽繁殖场所。
(2)化学防治 在为害期,可选喷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1000倍,或喷20%杀灭菊酯2000倍液。在阴雨连绵天气,发生盛期时喷后隔一周再喷一次。
常用药剂 乐果、杀螟松、杀灭菊酯。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双线盗毒蛾 又名棕衣黄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主要分布我国南方。
荷花、四季海棠、鱼尾菊、扶桑、茉莉、山茶花等花木。
以幼虫取食叶片。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2毫米,雄蛾体长9.3毫米。头橙黄色,胸部浅黄棕色。前翅赤褐色略带浅紫色闪光,翅上具黄色双线,前缘、外缘和缘毛柠檬黄色。后翅黄色。腹部褐黄色,肛毛簇橙黄色。
幼虫:体长20-25毫米,暗棕色具红色侧瘤,后胸背线黄色。腹部第1、2节和第8节有棕色短毛刷,2-7节背线黄色,末节具黄斑。
蛹:土黄色,背面体节具褐色斜斑。体表有许多刚毛,尾湍具多根带钩臀刺。
发生规律
华南从3-11月均发现幼虫为害。幼虫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敏感。成虫具趋光性。
防治方法
A.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B.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莲根叶甲 又名莲藕食根金花虫,俗名地蛆,属鞘翅目,叶甲科。
以幼虫在荷花根须、藕段为害。被害处呈黑褐色斑点,荷叶发黄。
形态特征
成虫:体绿褐色,有金属光泽,长约6毫米。腹部具银白色绒毛。前胸背板近四方形,鞭翅端平截,腹末稍露出翅外。各足腿节有蓝绿色光泽,后足腿节端部具一齿状刺。
幼虫:体长9-11毫米,白色蛆状,头小,胸腹部肥大,稍弯曲。胸足3对,无腹足。
蛹:白色,长约8毫米,外被红褐色胶质薄茧。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荷花须根和藕节间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5-6月间化蛹羽化,6-7月间羽化盛期,7月为成虫产卵盛期。卵主要产在藕塘中眼子菜叶背及荷叶、鸭舌草等叶面。老熟幼虫在荷花根部土中化蛹。该虫主要发生在长期积水的池塘、湖荡中,搁田晒塘对幼虫发生不利。
防治方法
A.虫害发生较重的池塘,于早春荷花发芽前排除塘内积水,每亩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或5%呋喃丹颗粒剂2.5-3千克拌细土25千克施入土内,并适当耕翻。
B.成虫始盛期,每亩用90%敌百虫100-150克兑成毒土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撒施。
C.荷花生长期间,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成虫的取食产卵场所。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别名#出尾虫 。属于鞘翅目,出尾虫科。在我国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上海、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主要为害百合、山茶、茉莉、月季、金橘、栀子花、广玉兰、白玉兰、萱草、锦葵、扶桑、芙蓉等花木。
为害特点主要是以成虫、幼虫栖息在树皮缝隙间,取食花粉、花蕊、子房、花瓣。影响花卉的开花,降低花卉的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6毫米,黄褐色,布满小刻点;复眼黑色。触角球杆状。前胸平宽。鞘翅近长方形,端边平截。
幼虫体长约3毫米,灰黄色,各节背中央灰暗色,腹末背面具有小突起。
蛹黄褐色,复眼黑色,腹末响2根尾刺。
发生规律
该虫年以8-9月间发生数量较多。每朵花中可见十几头成虫,取食花蕊、花瓣、子房危害。成虫多在中午飞翔,具有假死性;产卵于花朵中,幼虫也在花朵中取食。幼虫老熟时,在落叶中化蛹。行动缓慢,除晴天中午偶有飞翔外,一般不活动。受害植株提前凋萎。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根据该虫有假死性,可在清晨或阴天捕捉成虫;被害严重的,摘除集中烧毁。
(2)保护和利用其天敌。
(3)化学防治: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或添加毙克10%吡虫啉1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重点喷虫危害部位进行防治,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小造桥虫 学名AnomiserosaHubn,该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蜀葵、扶桑、木槿、百日草、芙蓉、柑橘、锦葵、大红花、七里香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蚕食叶片为害,受害叶片呈缺刻状,仅留叶脉。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为橙黄色,鲜艳的斑纹生有4条横行波纹,近前缘中部有一椭圆形白斑。足灰褐色。
幼虫呈叶绿色,并生有褐色毛,亚背线、气门上线及下线均为白色。胸足3对,尾足1对,体各节有1小型白斑。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白天潜伏阴暗处,日落开始交尾,卵产于叶背,孵化后嚼食叶片。3龄后,白天活动少,一般是在夜间活动。老熟幼虫吐丝卷叶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可进行人工捕杀幼虫。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分布与危害
#双斜卷叶蛾 学名Clepsis (Sicloola) semialbana Guente,别名卷叶虫,该虫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华北、东北等地。寄主除有百合外,还有月季、蔷薇、忍冬、梅花、石榴等花卉。为害严重。
该虫以初龄幼虫为害为主,主要为害百合初生幼叶,虫龄大后,吐丝缀叶,躲藏其中嚼食叶片,为害严重时仅留叶表皮,呈网眼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15-19毫米。唇须前伸,第二节末端膨大。雄蛾前翅有狭长的缘褶。头部、翅基片及前翅棕褐色,基斑中带和端纹深褐色。后翅有波纹。
卵:直径0.8毫米。椭圆形,淡黄绿色。
幼虫:头部深褐色,长16-18毫米,体淡绿色。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5代,以幼虫结茧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出土,幼虫较活跃,受惊后吐丝下垂逃跑。6月为化蛹期,蛹期约7天,在6月中旬进行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8月为为害盛期,10月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3)必要时可进行人工捕捉。
(4)冬季进行土壤消毒,消灭越冬茧。
(5)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凤仙花#褐云玛瑙螺 学名Achattna fulica Ferussac,异名A.couroupa Lesson、A.fulica TIyon,柄眼目,玛瑙螺科,别名非洲蜗牛。原产东非沿海岸等地区,在19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台湾等地。寄主有凤仙花等多种花卉及蔬菜、果树。
属杂食性害虫,幼螺多为腐食性,为害寄主的叶片,严重时截断嫩茎、嫩芽,最后造成缺苗断垄或植株枯死。
形态特征
体长卵圆形或椭圆形,贝壳为右旋式,有石灰质稍厚外壳,壳高130mm,宽54mm,是我国最大的一种蜗牛,具6.6—8个螺层,各螺层增长缓慢,螺旋部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其高为壳高的3/4左右;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黄色,带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呈玉白色,其余螺层具断续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蓝白色或浅紫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中部各螺层的螺纹与生长线交错; 壳口卵圆形,口缘完整简单,外唇薄且锋利,易碎;内唇贴覆在体螺层上,形成“S”形蓝白色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足部肌肉发达,背面暗棕黑色,粘液无色。卵圆形,白色。
发生规律
在南方一般是在3月初,出土活动,喜温暖的环境,但可通过休眠在气温低的地方或不利条件下生存下来。寿命5—6年,长的可达9年,清明节前后活动频繁,直至10月上旬。当外界环境寒冷或干燥时,其分泌1种和壳口同大、同形的乳白色不透明的粘液膜,用以封闭壳口。将卵产在浅土层中。其有趋光性,夜间爬出活动,取食,白天喜欢栖息在杂草、树木葱郁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或腐殖质丰富、疏松的土壤中或躲在叶子背面进行休眠。雨后天气晴朗可终日活动,气温17—24℃适其生活。雌雄异体。经30天孵化。遇到不利的生存条件时,很快进入休眠状态一直可休眠生存几年。天气干旱时可入土深150毫米,冬眠时入土深150毫米。
防治方法
(1)严格进行检疫,从疫区向北方调运菜苗、花卉、苗木等植物以及包装箱等要仔细检疫,一经发现要进行灭害处理。
(2)根据其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3)可幼螺期撒砷酸钙与石灰粉各1份。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黑绒金龟子 学名Serica orientalis Motscchulsky,分布广泛,在我国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南、福建、河北、内蒙古、山东、广东等地。寄主有牡丹、桑、桃、月季、芍药等。
成虫食性杂,主要啃食幼叶为害,幼苗的子叶生长点被食造成全株枯死。幼虫咬食幼根为害。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宽4-5毫米,略呈短豆形。背面隆起,全体黑褐色,被灰色或黑紫色绒毛,有光泽。触角黑色,鳃叶状,10节,柄节膨大,上生3-5根刚毛。前胸背板及翅脉外侧均具缘毛。两端翅上均有9条隆起线。前足胫节有2齿;后足胫节细长,其端部内侧有沟状凹陷。
卵长1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变褐。
幼虫老熟时体长16-20毫米。头黄褐色。体弯曲,污白色,全体有黄褐色刚毛。胸足3对,后足最长。腹部末节腹毛区中央有笔尖形空隙呈双峰状,腹毛区后缘有12-26根长而稍扁的刺毛,排出弧形。
蛹长6-9毫米,黄褐色至黑褐色,腹末有臀棘1对。
发生规律
1年1代。成虫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5月上旬,成虫出土啃食嫩叶、花瓣。5月-6月上旬成虫发生盛期,6月上、下旬为产卵盛期。卵单产在花卉根迹土表中,6月中旬孵化,8月中、下旬幼虫老熟潜入地下20-30厘米处作土室化蛹,蛹期10天,羽化后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冬季对土壤进行消毒,杀死越冬成虫。
(3)化学防治:在6月中旬幼虫孵化时,在根部喷浇国光土杀1000倍液或撒施国光地杀颗粒剂(5%丁硫克百威)4-6千克/亩,杀死幼虫。在成虫盛发期,喷国光依它(40%丙溴辛硫磷)1000倍液在采集的桧柏树枝上,后插花圃中诱杀成虫。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2日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银纹夜蛾 学名ArgyrogrammaagnataStaudinger俗称菜步曲、豆尺蠖。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全国各地。食性杂,寄主植株除菊花外,还有美人蕉、大丽花、一串红、海棠、香石竹、槐、竹、泡桐等花卉林木,也为害豆类、茄子和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
该虫以幼虫食害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发生严重时将叶片食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2-35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具2条银色横纹,中央有1个银白色三角形斑块和一个似马蹄形的银边白斑。后翅暗褐色,有金属光泽。胸部背面有两丛竖起较长的棕褐色鳞毛。
卵直径0.4-0.5毫米,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后为淡黄绿色,卵壳表面有格子形条纹。
老熟幼虫体长25-32毫米,体淡黄绿色,前细后粗,体背有纵向的白色细线6条,气门线黑色。第1、2对腹足退化,行走时呈曲伸状。
蛹长18-20毫米,体较瘦,前期腹面绿色,后期全体黑褐色,腹部1,2节气门孔明显突出,尾刺一对,具薄茧。
发生规律
银纹夜蛾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可见成虫羽化,羽化后经4-5天进入产卵盛期。卵多散产于叶背。第2-3代产卵最多,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初孵幼虫多在叶背取食叶肉,留下表皮,3龄后取食嫩叶成孔洞,且食量大增。幼虫共5龄,有假死性,受惊后会卷缩掉地。在室温下,幼虫期10天左右。老熟幼虫在寄主叶背吐白丝做茧化蛹。11月底至12月初仍可见成虫出现。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冬季清除枯枝落叶,以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严格进行检疫,根据残破叶片和虫粪,人工捕杀幼虫和虫茧。
(2)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滚动加载更多...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