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991)
小九
2017年07月10日
#贝壳花 的介绍
贝壳花又名领圈花,象耳,是唇形科贝壳花属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5—100cm,茎四棱,不分枝。叶对生,心脏状圆形,边缘疏生齿牙;叶柄与叶近等长。花白色,花冠唇形;小坚果光滑。花期7—8月。贝壳花花型奇异,素雅美观,是世界流行的重要插花衬材,也可用作干花及盆栽观赏。原产亚洲西部及叙利亚。因叶片形似贝壳而得名,非常优良的观叶观花植物。 贝壳花的形态特征 贝壳花的高度为40-100cm,心状叶对生,具钝齿。 贝壳花的种子是三角形的,播下后1周左右出苗,幼苗生长缓慢,20天后才长真叶,1个多月后还是小苗。大约2个多月后才有一点样子,3个月左右就可以看到花了。小喇叭样的是它的萼片,小花白色,六朵轮生,芳香花萼似贝壳,花期6-7月,绿色甚为美观。 贝壳花的花冠唇状,花萼绿色似贝壳,故名。茎杆直立,茎四棱,分枝力弱。 贝壳花的生态习性 贝壳花喜阳光及排水良好的土壤,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为佳。播种适温为15-25℃。喜阳光及排水良好的土壤。 贝壳花的栽培技术 日照:日照需良好。 温度:贝壳花性喜温暖,生育适温15~25度。 管理:贝壳花栽培土质用肥沃的壤土,排水需良好。贝壳花苗高10~15公分,摘心1次,促使分枝。 施肥:追肥每月1次。
用播种方法进行繁殖,春、夏、秋均可,播种适温为15-25℃,约一周发芽,5-6片真叶时即可移栽。栽培用土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为佳,土质不宜过粘,否则不发棵,生长缓慢。移栽成活后开始施肥,半月一次,开花后停止施肥。为促其分枝,可进行摘心。 长势强健,极少有病虫害发生,但要注意潜叶蝇的危害。为观赏需要,可分期分批播种。 贝壳花的养殖方法 土地要求肥沃,排水良好,5-6片叶带土移栽,成活后应施肥浇水,为促多分枝可在早期打顶摘心,本花管理较易。 贝壳花养殖对土壤要求肥沃,排水良好,5-6片叶带土移栽,成活后应施肥浇水,为促多分枝可在早期打顶摘心,本花管理较易。
贝壳花又名领圈花,象耳,是唇形科贝壳花属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5—100cm,茎四棱,不分枝。叶对生,心脏状圆形,边缘疏生齿牙;叶柄与叶近等长。花白色,花冠唇形;小坚果光滑。花期7—8月。贝壳花花型奇异,素雅美观,是世界流行的重要插花衬材,也可用作干花及盆栽观赏。原产亚洲西部及叙利亚。因叶片形似贝壳而得名,非常优良的观叶观花植物。 贝壳花的形态特征 贝壳花的高度为40-100cm,心状叶对生,具钝齿。 贝壳花的种子是三角形的,播下后1周左右出苗,幼苗生长缓慢,20天后才长真叶,1个多月后还是小苗。大约2个多月后才有一点样子,3个月左右就可以看到花了。小喇叭样的是它的萼片,小花白色,六朵轮生,芳香花萼似贝壳,花期6-7月,绿色甚为美观。 贝壳花的花冠唇状,花萼绿色似贝壳,故名。茎杆直立,茎四棱,分枝力弱。 贝壳花的生态习性 贝壳花喜阳光及排水良好的土壤,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为佳。播种适温为15-25℃。喜阳光及排水良好的土壤。 贝壳花的栽培技术 日照:日照需良好。 温度:贝壳花性喜温暖,生育适温15~25度。 管理:贝壳花栽培土质用肥沃的壤土,排水需良好。贝壳花苗高10~15公分,摘心1次,促使分枝。 施肥:追肥每月1次。
用播种方法进行繁殖,春、夏、秋均可,播种适温为15-25℃,约一周发芽,5-6片真叶时即可移栽。栽培用土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为佳,土质不宜过粘,否则不发棵,生长缓慢。移栽成活后开始施肥,半月一次,开花后停止施肥。为促其分枝,可进行摘心。 长势强健,极少有病虫害发生,但要注意潜叶蝇的危害。为观赏需要,可分期分批播种。 贝壳花的养殖方法 土地要求肥沃,排水良好,5-6片叶带土移栽,成活后应施肥浇水,为促多分枝可在早期打顶摘心,本花管理较易。 贝壳花养殖对土壤要求肥沃,排水良好,5-6片叶带土移栽,成活后应施肥浇水,为促多分枝可在早期打顶摘心,本花管理较易。
文章
小九
2017年07月10日
#荆芥 的介绍
荆芥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是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祛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荆芥的形态特征 茎 荆芥是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 叶 荆芥的叶卵状至三角状心脏形,长2.5-7厘米,宽2.1-4.7厘米,先端钝至锐尖,基部心形至截形,边缘具粗圆齿或牙齿,草质,上面黄绿色,被极短硬毛,下面略发白,被短柔毛但在脉上较密,侧脉3-4对,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叶柄长0.7-3厘米,细弱。 花 荆芥的花序为聚伞状,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组成连续或间断的、较疏松或极密集的顶生分枝圆锥花序,聚伞花序呈二歧状分枝;苞叶叶状,或上部的变小而呈披针状,苞片、小苞片钻形,细小。花萼花时管状,长约6毫米,径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内面仅萼齿被疏硬毛,齿锥形,长1.5-2毫米,后齿较长,花后花萼增大戍瓮状,纵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点,外被白色柔毛,内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长约7.5毫米,冠筒极细,径约0.3毫米,自萼筒内骤然扩展成宽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长约2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具浅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4毫米,基部心形,边缘具粗牙齿,侧裂片圆裂片状。雄蕊内藏,花丝扁平,无毛。花柱线形,先端2等裂。花盘杯状,裂片明显。子房无毛。 果 荆芥的小坚果卵形,几三棱状,灰褐色,长约1.7毫米,径约1毫米。 荆芥的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荆芥的生态习性 荆芥的适应力很强,性喜阳光,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能种植,但以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较好,高温多雨季节怕积水,短期积水会造成死亡。种子容易萌发,发芽对温度要求不严格,种子在15~20℃即可发芽,生长适温为20~25℃,幼苗能耐0℃左右的低温。荆芥耐高温,较耐寒,但-2℃以下会出现冻害,忌连作。 荆芥出苗期要求土壤湿润,怕干旱和缺水。成苗期喜干燥的环境,雨水多则生长不良。 荆芥的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 荆芥播种比较密,生长期施肥非常不便,所以土地选好后,应多施基肥,每亩可施用堆肥、厩肥或熏土等有机肥2000千克以上,重茬地要增施底肥,禁用硝态氮肥。将基肥均匀撒于地面后耕深25厘米左右,深耕后,做成宽1.2米左右、高10厘米的畦。畦做好后,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应进行浇灌塌墒,待土壤干爽后,再进行浅翻。在翻地之前可撒施土壤处理颗粒剂,防止地下害虫对种子造成为害,影响发芽率。翻地不宜过深。5~6厘米即可,整平后待播。 浸种、播种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筛选,拣出其中的杂质和已损伤的种子,然后用水浸泡12~24小时,捞出后晾晒到通风干燥处,这样可使种子内部新陈代谢加快,增强成活力,提高发芽率。由于荆芥种子细小,为使播种更均匀,可等到种子表面无水时掺拌适量细沙或细土,种子与沙土的比例为3:1,搅拌均匀后即可播种。在畦上用工具顺畦开沟,沟距20厘米左右,沟深5厘米左右。将种子撒入沟内,通常每亩地用种量为1千克左右。 播种后,盖土1~2厘米厚,用脚稍踏实,再用铁耙耧平,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播后浇水,保持畦面土壤湿润,有利出苗。播后地温在16~18℃时需10~15天出苗,如地温在19~25℃、湿度适宜,约1周就可出苗,出苗前后也要保持土壤湿润。 管理养护 间苗定苗 当苗高6~10厘米时,间去过密的弱苗、小苗。当苗高10~15厘米时按行株距10~15厘米留苗2~3株进行定苗,如有缺苗,应将间出的大苗、壮苗带土移栽,最好选阴天移栽,避免在阳光强烈时进行。移苗时尽量多带原土,补苗后要及时浇水,以利于幼苗成活。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荆芥生长发育良好的关键措施,主要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铲除杂草,这样才能够促进根系发育,保证幼苗的健壮生长。当苗高5厘米左右时,用小锄松土,划破地皮即可,防止伤根。幼苗期中耕要突出“早、浅、细”3个字:“早”是指出苗后要及时进行中耕;“浅”是指中耕深度不能超过5厘米,以防伤根、伤苗、跑墒;“细”是指中耕时做到深浅一致,土壤疏松细碎。 荆芥进人生长期后,也要经常中耕除草,保持田间土松无杂草,20天左右进行1次,或视具体情况再定,撒播的因不便中耕,所以要注意除草,或适当中耕1~2次,一般封行后就不便进行松土了。松土宜浅,以免伤根。中耕宜在土壤干湿度适中时进行。 施肥排灌 荆芥幼苗期需氮肥较多,为了促使秆壮穗多,也应适当追施磷、钾肥。当苗高15~20厘米时,顺行间撒入一些化肥,每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饼肥25~40千克。幼苗期应经常浇水,以利生长。成株后抗旱能力增强,可不再进行浇灌,但夏季久旱无雨,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植株呈萎蔫状态时应进行轻浇水,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荆芥在此时期最怕水涝,如雨水过多,应及时排掉田间积水,以免引起病害。当苗高20~25厘米时,加施氯化钾10千克,开沟施人,施后培土。当苗高30厘米以上时,每亩撒施腐熟饼肥60千克,并可配施少量磷、钾肥。7月份荆芥进入生长后期,此时一般不进行田问管理,让其自然生长,这样可以抑制生殖生长,有利于营养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采收与加工 采收茎叶宜在夏季孕穗而未抽穗时,芥穗宜于秋季种子50%成熟、50%还在开花时采收。选晴天露水干后,用镰刀割下全株阴干,即为全荆;摘取花穗晾干,称荆芥穗;其余的地上部分由茎基部收割、晾干,即为荆芥梗;在收获药材时,需选留种株,待种子充分成熟后再收割,放在半阴半阳处晾干,干后脱粒,除去茎叶等杂质后收藏。 荆芥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 根腐病 7~8月高温多雨荆芥植株易发生真菌感染,感染后地上部迅速萎蔫,根、根茎变黑、腐烂。 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播前每公顷用70%敌磺钠(敌克松)15千克处理土壤;发病初期用五氯硝基苯200倍液浇灌根际。 立枯病 多发生在5~6月,低温多雨、土壤很潮湿时易发病,发病初期苗茎部发生水渍状小黑点,小黑点扩大后呈褐色,茎基部变细,倒伏枯死。 防治方法:选用良种,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排水工作;遇低温多雨天气,要喷波尔多液1:1:100倍液,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灵1500倍液防治。 茎枯病 茎枯病为害叶、茎、花穗,叶片感病后,似开水烫伤状,叶柄为水渍状病斑;茎部染病后,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扩展成绕茎枯斑,造成上部茎叶萎焉;花穗染病后,呈黄色,不能开花。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1次,连喷3次。 黑斑病 该病为害叶片,产生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叶片变黑色枯死;茎部发病呈褐色、变细,后下垂、折倒。发现后应注意防治。 虫害防治 地老虎、蝼蛄、银纹夜蛾等 防治方法:栽植前用辛硫磷等进行土壤处理;蝼蛄可采用毒饵诱杀;地老虎和银纹夜蛾幼虫发生期喷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发生严重时喷洒菊酯类农药防治。 荆芥的分布区域 荆芥产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湖北,贵州,四川及云南等地;自中南欧经阿富汗,向东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为野生。 荆芥的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人工栽培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荆芥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是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祛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荆芥的形态特征 茎 荆芥是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 叶 荆芥的叶卵状至三角状心脏形,长2.5-7厘米,宽2.1-4.7厘米,先端钝至锐尖,基部心形至截形,边缘具粗圆齿或牙齿,草质,上面黄绿色,被极短硬毛,下面略发白,被短柔毛但在脉上较密,侧脉3-4对,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叶柄长0.7-3厘米,细弱。 花 荆芥的花序为聚伞状,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组成连续或间断的、较疏松或极密集的顶生分枝圆锥花序,聚伞花序呈二歧状分枝;苞叶叶状,或上部的变小而呈披针状,苞片、小苞片钻形,细小。花萼花时管状,长约6毫米,径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内面仅萼齿被疏硬毛,齿锥形,长1.5-2毫米,后齿较长,花后花萼增大戍瓮状,纵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点,外被白色柔毛,内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长约7.5毫米,冠筒极细,径约0.3毫米,自萼筒内骤然扩展成宽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长约2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具浅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4毫米,基部心形,边缘具粗牙齿,侧裂片圆裂片状。雄蕊内藏,花丝扁平,无毛。花柱线形,先端2等裂。花盘杯状,裂片明显。子房无毛。 果 荆芥的小坚果卵形,几三棱状,灰褐色,长约1.7毫米,径约1毫米。 荆芥的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荆芥的生态习性 荆芥的适应力很强,性喜阳光,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能种植,但以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较好,高温多雨季节怕积水,短期积水会造成死亡。种子容易萌发,发芽对温度要求不严格,种子在15~20℃即可发芽,生长适温为20~25℃,幼苗能耐0℃左右的低温。荆芥耐高温,较耐寒,但-2℃以下会出现冻害,忌连作。 荆芥出苗期要求土壤湿润,怕干旱和缺水。成苗期喜干燥的环境,雨水多则生长不良。 荆芥的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 荆芥播种比较密,生长期施肥非常不便,所以土地选好后,应多施基肥,每亩可施用堆肥、厩肥或熏土等有机肥2000千克以上,重茬地要增施底肥,禁用硝态氮肥。将基肥均匀撒于地面后耕深25厘米左右,深耕后,做成宽1.2米左右、高10厘米的畦。畦做好后,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应进行浇灌塌墒,待土壤干爽后,再进行浅翻。在翻地之前可撒施土壤处理颗粒剂,防止地下害虫对种子造成为害,影响发芽率。翻地不宜过深。5~6厘米即可,整平后待播。 浸种、播种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筛选,拣出其中的杂质和已损伤的种子,然后用水浸泡12~24小时,捞出后晾晒到通风干燥处,这样可使种子内部新陈代谢加快,增强成活力,提高发芽率。由于荆芥种子细小,为使播种更均匀,可等到种子表面无水时掺拌适量细沙或细土,种子与沙土的比例为3:1,搅拌均匀后即可播种。在畦上用工具顺畦开沟,沟距20厘米左右,沟深5厘米左右。将种子撒入沟内,通常每亩地用种量为1千克左右。 播种后,盖土1~2厘米厚,用脚稍踏实,再用铁耙耧平,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播后浇水,保持畦面土壤湿润,有利出苗。播后地温在16~18℃时需10~15天出苗,如地温在19~25℃、湿度适宜,约1周就可出苗,出苗前后也要保持土壤湿润。 管理养护 间苗定苗 当苗高6~10厘米时,间去过密的弱苗、小苗。当苗高10~15厘米时按行株距10~15厘米留苗2~3株进行定苗,如有缺苗,应将间出的大苗、壮苗带土移栽,最好选阴天移栽,避免在阳光强烈时进行。移苗时尽量多带原土,补苗后要及时浇水,以利于幼苗成活。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荆芥生长发育良好的关键措施,主要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铲除杂草,这样才能够促进根系发育,保证幼苗的健壮生长。当苗高5厘米左右时,用小锄松土,划破地皮即可,防止伤根。幼苗期中耕要突出“早、浅、细”3个字:“早”是指出苗后要及时进行中耕;“浅”是指中耕深度不能超过5厘米,以防伤根、伤苗、跑墒;“细”是指中耕时做到深浅一致,土壤疏松细碎。 荆芥进人生长期后,也要经常中耕除草,保持田间土松无杂草,20天左右进行1次,或视具体情况再定,撒播的因不便中耕,所以要注意除草,或适当中耕1~2次,一般封行后就不便进行松土了。松土宜浅,以免伤根。中耕宜在土壤干湿度适中时进行。 施肥排灌 荆芥幼苗期需氮肥较多,为了促使秆壮穗多,也应适当追施磷、钾肥。当苗高15~20厘米时,顺行间撒入一些化肥,每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饼肥25~40千克。幼苗期应经常浇水,以利生长。成株后抗旱能力增强,可不再进行浇灌,但夏季久旱无雨,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植株呈萎蔫状态时应进行轻浇水,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荆芥在此时期最怕水涝,如雨水过多,应及时排掉田间积水,以免引起病害。当苗高20~25厘米时,加施氯化钾10千克,开沟施人,施后培土。当苗高30厘米以上时,每亩撒施腐熟饼肥60千克,并可配施少量磷、钾肥。7月份荆芥进入生长后期,此时一般不进行田问管理,让其自然生长,这样可以抑制生殖生长,有利于营养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采收与加工 采收茎叶宜在夏季孕穗而未抽穗时,芥穗宜于秋季种子50%成熟、50%还在开花时采收。选晴天露水干后,用镰刀割下全株阴干,即为全荆;摘取花穗晾干,称荆芥穗;其余的地上部分由茎基部收割、晾干,即为荆芥梗;在收获药材时,需选留种株,待种子充分成熟后再收割,放在半阴半阳处晾干,干后脱粒,除去茎叶等杂质后收藏。 荆芥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 根腐病 7~8月高温多雨荆芥植株易发生真菌感染,感染后地上部迅速萎蔫,根、根茎变黑、腐烂。 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播前每公顷用70%敌磺钠(敌克松)15千克处理土壤;发病初期用五氯硝基苯200倍液浇灌根际。 立枯病 多发生在5~6月,低温多雨、土壤很潮湿时易发病,发病初期苗茎部发生水渍状小黑点,小黑点扩大后呈褐色,茎基部变细,倒伏枯死。 防治方法:选用良种,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排水工作;遇低温多雨天气,要喷波尔多液1:1:100倍液,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灵1500倍液防治。 茎枯病 茎枯病为害叶、茎、花穗,叶片感病后,似开水烫伤状,叶柄为水渍状病斑;茎部染病后,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扩展成绕茎枯斑,造成上部茎叶萎焉;花穗染病后,呈黄色,不能开花。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1次,连喷3次。 黑斑病 该病为害叶片,产生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叶片变黑色枯死;茎部发病呈褐色、变细,后下垂、折倒。发现后应注意防治。 虫害防治 地老虎、蝼蛄、银纹夜蛾等 防治方法:栽植前用辛硫磷等进行土壤处理;蝼蛄可采用毒饵诱杀;地老虎和银纹夜蛾幼虫发生期喷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发生严重时喷洒菊酯类农药防治。 荆芥的分布区域 荆芥产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湖北,贵州,四川及云南等地;自中南欧经阿富汗,向东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为野生。 荆芥的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人工栽培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文章
小九
2017年07月10日
#扶芳藤 的介绍
扶芳藤是卫矛科卫矛属常绿藤本灌木。高可达数米;小枝方梭不明显。叶椭圆形,长方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革质、边缘齿浅不明显,聚伞花序;小聚伞花密集,有花,分枝中央有单花,花白绿色,花盘方形,花丝细长,花药圆心形;子房三角锥状,蒴果粉红色,果皮光滑,近球状,种子长方椭圆状,棕褐色,6月开花,10月结果。 扶芳藤中国分布较广,黄河流域以南广大地区均有分布。生长于山坡丛林、林缘或攀援于树上或墙壁上。该种生长旺盛,终年常绿,是庭院中常见地面覆盖植物。适宜点缀在墙角、山石等。其攀援能力不强,不适宜作立体绿化。可对植株加以整形,使之成悬崖式盆景,置于书桌、几架上,给居室增加绿意。 扶芳藤的形态特征 枝叶 扶芳藤是常绿藤本灌木,高1至数米;小枝方梭不明显。叶薄革质,椭圆形、长方椭圆形或长倒卵形,宽窄变异较大,可窄至近披针形,长3.5-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齿浅不明显,侧脉细微和小脉全不明显;叶柄长3-6毫米。 花 扶芳藤的聚伞花序3-4次分枝;花序梗长1.5-3厘米,第一次分枝长5-10毫米,第二次分枝5毫米以下,最终小聚伞花密集,有花4-7朵,分枝中央有单花,小花梗长约5毫米;花白绿色,4数,直径约6毫米;花盘方形,直径约2.5毫米;花丝细长,长2-5毫米,花药圆心形;子房三角锥状,四棱,粗壮明显,花柱长约1毫米。 果 扶芳藤的蒴果粉红色,果皮光滑,近球状,直径6-12毫米;果序梗长2-3.5厘米;小果梗长5-8毫米;种子长方椭圆状,棕褐色,假种皮鲜红色,全包种子。 扶芳藤的花期6月,果期10月。
扶芳藤的生态习性 扶芳藤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喜阳光,亦耐阴。在雨量充沛、云雾多、土壤和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植株生长健壮。对土壤适应性强,酸碱及中性土壤均能正常生长,可在砂石地、石灰岩山地栽培,适于疏松、肥沃的砂壤土生长,适生温度为15-30℃。 扶芳藤的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林下或山地均可种植,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种植前先整地,让土壤熟化。第一次深翻土25-30厘米,同时拣去草根和石块;第二次深翻土也是25-30厘米,并作高或平畦,畦宽、畦高可因地制宜。种植前每公顷施充分腐熟的厩肥、土杂肥、草木灰等混合肥30000公斤作基肥,先撒在畦面,再深翻入土,后整平畦面。植地四周宜开环山排水沟。 扦插育苗 选择背风向阳、近水源、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东面或东南面坡地作苗圃,先耙平整细,后起畦。一年四季均可育苗,但以2-4月为好,如夏季育苗需搭遮荫棚,冬季育苗应有塑料大棚保温。选择1-2年生无病虫害、健壮、半木质化的成熟藤茎,剪下后截成长约10厘米的枝条作插穗,插穗上端剪平,下端剪成斜口,切勿压裂剪口。上部保留2-3片叶,下部叶片全部除去,扦插前选用500ml/L奈乙酸浸泡插条下部15-20s。按行距为5厘米开沟,将插穗以3厘米的株距整齐斜摆在沟内,插的深度以插条下端2/3入土为宜,插后覆土压实插条四周土壤,并淋透定根水。一般插后25-30天即可生根,成活率达90%以上。苗床要经常淋水,土壤持水量保持在50%-60%之间,空气湿度保持在85%以上,温度控制在25-30℃以内。注意根除杂草,每隔10天除草1次,插后40天结合除草每公顷施稀薄粪水15000公斤,以后每隔20天施1次肥,以稀薄农家粪水为主,每100公斤粪水外加尿素0.2公斤溶解均匀后淋施。扦插后5-6个月,幼苗高20厘米以上、且有2个以上分枝时,可以出圃种植。 扦插苗生根快,根系多,一年四季均可种植。选择3月上旬到4月下旬的阴雨天或晴天下午移栽为宜。按行距25-30厘米开沟,株距约15厘米摆放,边摆30厘米×15-20厘米开穴种植,每穴种苗1-2株,淋足定根水。苗木移栽5-6天后即可恢复生长。 田间管理 定植后如遇天旱,每天淋水1次,1周后每周淋水1次,直至成活为止。也可用秸秆或杂草覆盖树盘,成活后一般不用淋水。种植成活后,如发现有缺株,应及时补上同龄苗木,以保证全苗生产。由于扶芳藤前期生长较慢,杂草较多,每月应进行1-2次中耕除草。施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严禁使用未腐熟农家肥、城镇生活垃圾肥、工业废弃物和排泄物。禁止单纯使用化肥,限制使用硝态氮肥。化肥可与农家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以1∶1为宜。定植后第1年,当苗高1m左右时,结合除草、培土,每公顷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0公斤、尿素300公斤或生物有机肥750公斤,行间开沟施用;穴栽的可在植株根部开穴施肥,每穴施入农家肥0.5公斤。第2年以后,每年春夏季(4-5月)、冬季(11-12月)各施肥1次,并结合除草、松土,采用行间开沟施肥方式,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每公顷用量为30000-37500公斤,如春季施肥,每公顷宜追加复合肥300公斤或生物有机肥750公斤。 扶芳藤的病害防治 扶芳藤抗病能力较强,目前栽培试验中尚未发现病害发生。 扶芳藤虫害主要是卷叶蛾,多发生在苗圃或种植密度较高、植株比较荫蔽的地方,以幼虫蚕食幼嫩茎叶或咬断嫩茎危害。在卷叶蛾幼虫初发期,可用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喷杀。 扶芳藤的分布区域 扶芳藤产中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生长于山坡丛林中。 扶芳藤的模式标本采自浙江。
扶芳藤是卫矛科卫矛属常绿藤本灌木。高可达数米;小枝方梭不明显。叶椭圆形,长方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革质、边缘齿浅不明显,聚伞花序;小聚伞花密集,有花,分枝中央有单花,花白绿色,花盘方形,花丝细长,花药圆心形;子房三角锥状,蒴果粉红色,果皮光滑,近球状,种子长方椭圆状,棕褐色,6月开花,10月结果。 扶芳藤中国分布较广,黄河流域以南广大地区均有分布。生长于山坡丛林、林缘或攀援于树上或墙壁上。该种生长旺盛,终年常绿,是庭院中常见地面覆盖植物。适宜点缀在墙角、山石等。其攀援能力不强,不适宜作立体绿化。可对植株加以整形,使之成悬崖式盆景,置于书桌、几架上,给居室增加绿意。 扶芳藤的形态特征 枝叶 扶芳藤是常绿藤本灌木,高1至数米;小枝方梭不明显。叶薄革质,椭圆形、长方椭圆形或长倒卵形,宽窄变异较大,可窄至近披针形,长3.5-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齿浅不明显,侧脉细微和小脉全不明显;叶柄长3-6毫米。 花 扶芳藤的聚伞花序3-4次分枝;花序梗长1.5-3厘米,第一次分枝长5-10毫米,第二次分枝5毫米以下,最终小聚伞花密集,有花4-7朵,分枝中央有单花,小花梗长约5毫米;花白绿色,4数,直径约6毫米;花盘方形,直径约2.5毫米;花丝细长,长2-5毫米,花药圆心形;子房三角锥状,四棱,粗壮明显,花柱长约1毫米。 果 扶芳藤的蒴果粉红色,果皮光滑,近球状,直径6-12毫米;果序梗长2-3.5厘米;小果梗长5-8毫米;种子长方椭圆状,棕褐色,假种皮鲜红色,全包种子。 扶芳藤的花期6月,果期10月。
扶芳藤的生态习性 扶芳藤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喜阳光,亦耐阴。在雨量充沛、云雾多、土壤和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植株生长健壮。对土壤适应性强,酸碱及中性土壤均能正常生长,可在砂石地、石灰岩山地栽培,适于疏松、肥沃的砂壤土生长,适生温度为15-30℃。 扶芳藤的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林下或山地均可种植,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种植前先整地,让土壤熟化。第一次深翻土25-30厘米,同时拣去草根和石块;第二次深翻土也是25-30厘米,并作高或平畦,畦宽、畦高可因地制宜。种植前每公顷施充分腐熟的厩肥、土杂肥、草木灰等混合肥30000公斤作基肥,先撒在畦面,再深翻入土,后整平畦面。植地四周宜开环山排水沟。 扦插育苗 选择背风向阳、近水源、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东面或东南面坡地作苗圃,先耙平整细,后起畦。一年四季均可育苗,但以2-4月为好,如夏季育苗需搭遮荫棚,冬季育苗应有塑料大棚保温。选择1-2年生无病虫害、健壮、半木质化的成熟藤茎,剪下后截成长约10厘米的枝条作插穗,插穗上端剪平,下端剪成斜口,切勿压裂剪口。上部保留2-3片叶,下部叶片全部除去,扦插前选用500ml/L奈乙酸浸泡插条下部15-20s。按行距为5厘米开沟,将插穗以3厘米的株距整齐斜摆在沟内,插的深度以插条下端2/3入土为宜,插后覆土压实插条四周土壤,并淋透定根水。一般插后25-30天即可生根,成活率达90%以上。苗床要经常淋水,土壤持水量保持在50%-60%之间,空气湿度保持在85%以上,温度控制在25-30℃以内。注意根除杂草,每隔10天除草1次,插后40天结合除草每公顷施稀薄粪水15000公斤,以后每隔20天施1次肥,以稀薄农家粪水为主,每100公斤粪水外加尿素0.2公斤溶解均匀后淋施。扦插后5-6个月,幼苗高20厘米以上、且有2个以上分枝时,可以出圃种植。 扦插苗生根快,根系多,一年四季均可种植。选择3月上旬到4月下旬的阴雨天或晴天下午移栽为宜。按行距25-30厘米开沟,株距约15厘米摆放,边摆30厘米×15-20厘米开穴种植,每穴种苗1-2株,淋足定根水。苗木移栽5-6天后即可恢复生长。 田间管理 定植后如遇天旱,每天淋水1次,1周后每周淋水1次,直至成活为止。也可用秸秆或杂草覆盖树盘,成活后一般不用淋水。种植成活后,如发现有缺株,应及时补上同龄苗木,以保证全苗生产。由于扶芳藤前期生长较慢,杂草较多,每月应进行1-2次中耕除草。施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严禁使用未腐熟农家肥、城镇生活垃圾肥、工业废弃物和排泄物。禁止单纯使用化肥,限制使用硝态氮肥。化肥可与农家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以1∶1为宜。定植后第1年,当苗高1m左右时,结合除草、培土,每公顷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0公斤、尿素300公斤或生物有机肥750公斤,行间开沟施用;穴栽的可在植株根部开穴施肥,每穴施入农家肥0.5公斤。第2年以后,每年春夏季(4-5月)、冬季(11-12月)各施肥1次,并结合除草、松土,采用行间开沟施肥方式,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每公顷用量为30000-37500公斤,如春季施肥,每公顷宜追加复合肥300公斤或生物有机肥750公斤。 扶芳藤的病害防治 扶芳藤抗病能力较强,目前栽培试验中尚未发现病害发生。 扶芳藤虫害主要是卷叶蛾,多发生在苗圃或种植密度较高、植株比较荫蔽的地方,以幼虫蚕食幼嫩茎叶或咬断嫩茎危害。在卷叶蛾幼虫初发期,可用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喷杀。 扶芳藤的分布区域 扶芳藤产中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生长于山坡丛林中。 扶芳藤的模式标本采自浙江。
文章
小九
2017年07月10日
#南烛 的介绍
南烛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9米;分枝多,老枝紫褐色,无毛。叶薄革质,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有花多数,苞片叶状,披针形,花梗短,花冠白色,花丝细长,花盘密生短柔毛。浆果熟时紫黑色,花果期6~10月。 分布东南亚,南至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底群岛,北经越南、缅甸、达琉球群岛及小笠原群岛,西至印度(南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仅少数分布至西南。 南烛的枝叶有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子亦有强筋益气,固精驻颜。 南烛的形态特征 枝 南烛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无毛,老枝紫褐色,无毛。 叶 南烛的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顶端锐尖、渐尖,稀长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稀钝圆,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两面无毛,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与中脉、网脉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叶柄长2~8毫米,通常无毛或被微毛。 花 南烛的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4~10厘米,有多数花, 序轴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苞片叶状,披针形,长0.5-2厘米,两面沿脉被微毛或两面近无毛,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长1~3毫米,密被微毛或无毛;花梗短,长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无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无毛;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无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长4-5毫米,花丝细长,长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长为药室的2~2.5倍;花盘密生短柔毛。 果 南烛的浆果直径5-8毫米,熟时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无毛。 南烛的花期6~7月,果期8~10月。 该种分布至云、贵高原及台湾,植株上出现了一些变异:花序各部分毛变少甚至近于无毛;苞片变小。 南烛的生态习性 南烛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 南烛喜温暖气候及酸性土地,耐旱、耐寒、耐瘠薄,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 南烛的栽培技术 繁殖播种 繁殖多以扦插和播种为主。扦插繁殖,于春季取一年生N,JN木质化的健壮枝条,剪去下部叶片,在梅雨季节前扦插。播种繁殖,将去年秋季采摘的浆果用0.3%高锰酸钾液浸种后, 于早春直接播种即可。播种宜用浅盆、木箱或地床, 以排水良好的粗砂粒铺于底部。撒播后,薄覆一层细土。灌水少量多次。出苗后,每周喷1次0.5%~1%的波尔多液,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移植。 管理方法 肥水管理。盆栽土可将腐殖土、炉灰按1:1的比例配制。春季可每月追施1次磷肥,花后施以氮磷为主的混合肥料,幼果期喷施壮果蒂灵,果实膨大期施用追肥,此期氮、磷施用量要分别占到年施肥总量的10%、5%和10%,确保有足够的营养供树体生长发育。碱性土质地区浇水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亚铁及食醋。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一般在早春或冬季进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长枝、病虫枝及部分交叉枝,以保证树冠和树型的完美。修剪口涂抹愈伤防腐膜。 南烛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 南烛最常见的病害是褐斑病,主要发生在梅雨季节, 可将波尔多液和其他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每隔15天左右喷洒1次,降雨多时7~10天喷1次。 虫害防治 南烛最常见的虫害是红蜘蛛,多在6~8月高温干旱时危害严重,可用73%克螨乳油 1000~3000倍液、0.9%齐螨素乳油5000~6000倍液、20%螨死净25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交替轮换使用,效果较好。 南烛的分布区域 南烛产中国台湾省、华东、华中、华南至西南。分布朝鲜、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岛诸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 南烛的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南烛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绿手指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南烛叶 出处:出自《本草新编》。 别名:南烛枝叶。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权的叶或枝叶。8-9月间采收,拣净杂质,晒干。 化学成份:叶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无羁萜(酮)(friede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lanol),槲皮素(querce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即homoorientin),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叶和嫩枝含微量元素钡、溴、硼、铁、锰、铅、锡、镓、钛、镍、铋、钼、矾、锆、铜、银、锌、钻、锶。 性味:酸;涩;性平。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益肠胃;养肝肾。主脾胃气虚;久泻;少食;肝肾不足;腰膝乏力;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熬膏;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⑴《本草拾遗》: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 ⑵《日华子本草》:益肠胃,捣汁浸蒸,晒干服。 ⑶《本草汇言》:益气添精,凉血养筋。 ⑷《本草经疏》:南烛,《本经》言其味苦气平,性无毒,然尝其味亦多带微涩,其气平者,平即凉也。《十剂》云,涩可去脱,非其味带涩,则不能止泄,非其气本凉,则不能变白。发者,血之余也,颜色者,血之华也,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其云却老,非虚语矣。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烛同旱莲草、没食子、地黄、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乌)白蒺藜,为乌须发之圣药,气味和平,性复无毒。除变白外,无他用。 南烛子 出自《本草纲目》。 ⑴《本草图经》:南烛,今惟江东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叶类苦楝而小,陵冬不雕,冬生红子作穗。人家多种植庭除间,俗谓之南天烛,不拘时采其枝叶用。亦谓之南烛草木。其子似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叶不相对,似茗而圆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茎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⑵《纲目》:南烛,吴、楚山中甚多。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七月开小白花,结实如朴树子成簇, 来源:为杜鹃花科村物乌饭树的果实。8~10月间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 化学成份:干燥果实含糖分约20%,游离酸7.02%,以苹果酸(malic acid)为主,枸橼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少量。 药理作用:提取物在体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细胞变性。 性味:酸;甘;性平 归经:肝;肾;肝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固精气;止泻痢。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筋骨无力;久泄梦遗;带下不止;久泻外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剂。 各家论述: ⑴《纲目》: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 ⑵《药材学》:强精益肾。治久泄梦遗,体虚气弱,赤白带下。 ⑶《要药分剂》:《纲目》于南烛枝叶,载有止泄、除睡、变白三条,于子载有固精、驻颜二条,其强筋益力,子与枝叶相同,此殆互文,非若他药之主治,或子或枝或叶,有绝不相同者也。余尝以南烛子治久痢久泻,辄效,以治饭后瞌睡,亦效,可知止泄除睡不独枝叶为然也。又尝以子治痢血日久症,亦效、此并《本草》所来及者。曾制一方,用南烛子为君,制首乌为臣,谷芽生、焦各半为佐,其使药则随症加用,如久痢加黄连、木香、诃子,久泻加山药、建莲,除睡加益智、远志,痢血加黄连、槐花、当归、地榆,真是如响斯应。 选方:添精益髓,舒筋明目,南烛子(生者)两斤,白果(去壳)四两,山药末一斤,茯苓四两,芡实半斤,同捣为饼,火焙乾为末;入枸杞子一斤,熟地一斤,山茱萸一斤,桑叶末二斤(嫩桑为妙),巨胜子半斤。共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晨老酒送下五钱。(《本草新编》) 备注 ⑴本品有毒,全株含梫木毒素,嫩叶含量尤多。中毒后易引起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多尿,神经中枢及运动神经末梢麻痹,肌肉痉挛。 ⑵古代本草所载的南烛是杜鹃花科乌饭树属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南方收购和各地销售的南烛子即为此种的干燥果实。(《全国中草药汇编》) 南烛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别名:乌饭树根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根。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节片晒干。 性味:酸;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主牙痛;跌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江西《草药手册》:散瘀,消肿,止痛。
南烛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9米;分枝多,老枝紫褐色,无毛。叶薄革质,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有花多数,苞片叶状,披针形,花梗短,花冠白色,花丝细长,花盘密生短柔毛。浆果熟时紫黑色,花果期6~10月。 分布东南亚,南至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底群岛,北经越南、缅甸、达琉球群岛及小笠原群岛,西至印度(南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仅少数分布至西南。 南烛的枝叶有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子亦有强筋益气,固精驻颜。 南烛的形态特征 枝 南烛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无毛,老枝紫褐色,无毛。 叶 南烛的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顶端锐尖、渐尖,稀长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稀钝圆,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两面无毛,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与中脉、网脉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叶柄长2~8毫米,通常无毛或被微毛。 花 南烛的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4~10厘米,有多数花, 序轴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苞片叶状,披针形,长0.5-2厘米,两面沿脉被微毛或两面近无毛,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长1~3毫米,密被微毛或无毛;花梗短,长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无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无毛;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无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长4-5毫米,花丝细长,长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长为药室的2~2.5倍;花盘密生短柔毛。 果 南烛的浆果直径5-8毫米,熟时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无毛。 南烛的花期6~7月,果期8~10月。 该种分布至云、贵高原及台湾,植株上出现了一些变异:花序各部分毛变少甚至近于无毛;苞片变小。 南烛的生态习性 南烛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 南烛喜温暖气候及酸性土地,耐旱、耐寒、耐瘠薄,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 南烛的栽培技术 繁殖播种 繁殖多以扦插和播种为主。扦插繁殖,于春季取一年生N,JN木质化的健壮枝条,剪去下部叶片,在梅雨季节前扦插。播种繁殖,将去年秋季采摘的浆果用0.3%高锰酸钾液浸种后, 于早春直接播种即可。播种宜用浅盆、木箱或地床, 以排水良好的粗砂粒铺于底部。撒播后,薄覆一层细土。灌水少量多次。出苗后,每周喷1次0.5%~1%的波尔多液,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移植。 管理方法 肥水管理。盆栽土可将腐殖土、炉灰按1:1的比例配制。春季可每月追施1次磷肥,花后施以氮磷为主的混合肥料,幼果期喷施壮果蒂灵,果实膨大期施用追肥,此期氮、磷施用量要分别占到年施肥总量的10%、5%和10%,确保有足够的营养供树体生长发育。碱性土质地区浇水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亚铁及食醋。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一般在早春或冬季进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长枝、病虫枝及部分交叉枝,以保证树冠和树型的完美。修剪口涂抹愈伤防腐膜。 南烛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 南烛最常见的病害是褐斑病,主要发生在梅雨季节, 可将波尔多液和其他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每隔15天左右喷洒1次,降雨多时7~10天喷1次。 虫害防治 南烛最常见的虫害是红蜘蛛,多在6~8月高温干旱时危害严重,可用73%克螨乳油 1000~3000倍液、0.9%齐螨素乳油5000~6000倍液、20%螨死净25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交替轮换使用,效果较好。 南烛的分布区域 南烛产中国台湾省、华东、华中、华南至西南。分布朝鲜、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岛诸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 南烛的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南烛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绿手指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南烛叶 出处:出自《本草新编》。 别名:南烛枝叶。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权的叶或枝叶。8-9月间采收,拣净杂质,晒干。 化学成份:叶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无羁萜(酮)(friede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lanol),槲皮素(querce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即homoorientin),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叶和嫩枝含微量元素钡、溴、硼、铁、锰、铅、锡、镓、钛、镍、铋、钼、矾、锆、铜、银、锌、钻、锶。 性味:酸;涩;性平。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益肠胃;养肝肾。主脾胃气虚;久泻;少食;肝肾不足;腰膝乏力;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熬膏;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⑴《本草拾遗》: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 ⑵《日华子本草》:益肠胃,捣汁浸蒸,晒干服。 ⑶《本草汇言》:益气添精,凉血养筋。 ⑷《本草经疏》:南烛,《本经》言其味苦气平,性无毒,然尝其味亦多带微涩,其气平者,平即凉也。《十剂》云,涩可去脱,非其味带涩,则不能止泄,非其气本凉,则不能变白。发者,血之余也,颜色者,血之华也,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其云却老,非虚语矣。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烛同旱莲草、没食子、地黄、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乌)白蒺藜,为乌须发之圣药,气味和平,性复无毒。除变白外,无他用。 南烛子 出自《本草纲目》。 ⑴《本草图经》:南烛,今惟江东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叶类苦楝而小,陵冬不雕,冬生红子作穗。人家多种植庭除间,俗谓之南天烛,不拘时采其枝叶用。亦谓之南烛草木。其子似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叶不相对,似茗而圆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茎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⑵《纲目》:南烛,吴、楚山中甚多。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七月开小白花,结实如朴树子成簇, 来源:为杜鹃花科村物乌饭树的果实。8~10月间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 化学成份:干燥果实含糖分约20%,游离酸7.02%,以苹果酸(malic acid)为主,枸橼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少量。 药理作用:提取物在体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细胞变性。 性味:酸;甘;性平 归经:肝;肾;肝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固精气;止泻痢。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筋骨无力;久泄梦遗;带下不止;久泻外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剂。 各家论述: ⑴《纲目》: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 ⑵《药材学》:强精益肾。治久泄梦遗,体虚气弱,赤白带下。 ⑶《要药分剂》:《纲目》于南烛枝叶,载有止泄、除睡、变白三条,于子载有固精、驻颜二条,其强筋益力,子与枝叶相同,此殆互文,非若他药之主治,或子或枝或叶,有绝不相同者也。余尝以南烛子治久痢久泻,辄效,以治饭后瞌睡,亦效,可知止泄除睡不独枝叶为然也。又尝以子治痢血日久症,亦效、此并《本草》所来及者。曾制一方,用南烛子为君,制首乌为臣,谷芽生、焦各半为佐,其使药则随症加用,如久痢加黄连、木香、诃子,久泻加山药、建莲,除睡加益智、远志,痢血加黄连、槐花、当归、地榆,真是如响斯应。 选方:添精益髓,舒筋明目,南烛子(生者)两斤,白果(去壳)四两,山药末一斤,茯苓四两,芡实半斤,同捣为饼,火焙乾为末;入枸杞子一斤,熟地一斤,山茱萸一斤,桑叶末二斤(嫩桑为妙),巨胜子半斤。共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晨老酒送下五钱。(《本草新编》) 备注 ⑴本品有毒,全株含梫木毒素,嫩叶含量尤多。中毒后易引起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多尿,神经中枢及运动神经末梢麻痹,肌肉痉挛。 ⑵古代本草所载的南烛是杜鹃花科乌饭树属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南方收购和各地销售的南烛子即为此种的干燥果实。(《全国中草药汇编》) 南烛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别名:乌饭树根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根。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节片晒干。 性味:酸;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主牙痛;跌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江西《草药手册》:散瘀,消肿,止痛。
文章
小九
2017年07月10日
#韭莲 的介绍
韭莲为石蒜科葱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 韭莲的植株具地下鳞茎,叶线形,外观似韭菜,花较大,喇叭状,形似水仙,成年植株每个鳞茎都能开花,虽然花形较普通,但园林上常成片种植形成地被,盛花时红艳艳开成一片,观赏性很强。原产中、南美洲,现中国各地公园、庭园常有栽培。 韭莲的形态特征 茎 韭莲是多年生草本。鳞茎卵状球形,直径2-3厘米,表皮膜质,呈褐色,下面着生多数细根。基生叶常数枚簇生;叶片线形,扁平,长15-30厘米,宽6-8厘米。 花 韭莲的花单生于花茎顶端,玫瑰红色或粉红色;总苞片佛焰苞状,常带淡紫红色,长4-5厘米,下部合生成管;花梗长2-3厘米;花被裂片6,倒卵形,长3-6厘米,先端略尖;雄蕊6,长为花被的2/3-4/5,花药丁字形着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柱头深3裂。 叶 韭莲的叶24枚,绿色,稍肉质,线形,长15-65厘米,宽7—10毫米,向先端渐狭,先端钝,背面隆起,腹面内凹,横切面为新月形,下部5—8厘米扩大为鞘,相互抱卷呈圆柱形,外被褐色外皮所包,叶基即为鳞茎中的鳞瓣,花茎通常短于叶,常先于叶萌出,长15—25厘米,花单朵顶生;总苞片1,淡紫红色,长3.5—4.5厘米,下部合生成管,先端2裂;花梗长2—3.5厘米;花被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干后常为青紫色;花被管明显,长1.5—2.5厘米,漏斗状,花被裂片6,倒卵形,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而钝,长(3—)5 6厘米,宽1.2—1.5厘米,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的基部,花丝长3.5厘米和4厘米;花药线形,长1.2厘米。丁字着生,开裂后两端下弯呈马蹄形;子房倒卵形,长4—5毫米,花柱细长,柱头深3裂。 果 韭莲的蒴果近球形;种子黑色,近扁平。 韭莲的花期春季夏季。 韭莲的生态习性 韭莲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亦耐半阴。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 韭莲的栽培技术 韭莲栽培土质以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花坛缘栽每1穴植3-5个球,穴距约15厘米,盆栽每17厘米盆植5-7个球,栽植后注意灌水保持湿度。 韭莲栽培地点要日照充足,荫蔽处不易分生子球,也不容易开花。肥料可使用有机肥料如油粕、堆肥或氮、磷、钾肥料,每2-3个月施用1次,按比例增加磷、钾肥,能促进球根肥大,开花良好。植株丛生而显拥挤时,必须强制分株。生性强健,耐旱抗高温,栽培容易,生育适温为22-30度。 韭莲栽植深度以鳞茎顶端稍露出为度,2~3年分球一次。盆栽要有充分阳光和肥水。一批花谢后,应控水50~60天,然后恢复正常供水。如此干湿交替,可促使多次开花,一年可开花2~3次。 韭莲的繁殖方式 韭莲以种子繁殖,可用分株法或鳞茎栽植,全年均能进行,但以春季最佳。只要将球根掘起,每处植3-5个球,浇水保持适当的湿度,极易成活。掘取球根时,注意勿使球根受伤。若带有太多叶片及花茎,将上部剪除,保留完整的球根及6-8厘米的叶片种植即可。若球根已萌发花蕾,分枝后充分浇水,仍能开花。 韭莲的分布区域 韭莲分布在南美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贵州、上海、江苏、湖北等地,中国各地庭院栽培供观赏,在南方已野化。 韭莲分布及生境:昆明、绥江、屏边、富宁、鹤庆等地普遍栽培,也有逸生的。原产墨西哥南部至危地马拉,我国南北各地庭园都引种栽培,贵州、广西、云南常见逸生。 韭莲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绿手指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以全草入药。中药名:赛番红花(旱水仙)。 【采收加工】夏、秋季可采收全草,晒干。 【主要成分】全草含烟胺(nicotianamine)等氨基酸。鲜茎含抗P388淋巴瘤的活性成分:水鬼蕉碱(pancratistatin),球茎含石蒜碱(lycorine),雪花莲碱(galanthine),网球花胺(haemanthamine),漳州水仙碱(pretazettine),韭菜莲碱(carinatine)。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 【性味功能】苦,寒。活血凉血,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吐血,便血,崩漏,跌伤红肿,疮痈红肿,毒蛇咬伤。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敷。 治吐血,血崩:旱水仙30-60克。煨水服。(《贵州草药》)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 全草及鳞茎入药,有散热解毒、活血凉血的功能;用于跌伤红肿、毒蛇咬伤、吐血、血崩。 药用信息 【药名】:赛番红花 【别名】:菖蒲莲、红玉帘、风雨花、旱水仙、空心韭菜、独蒜 【汉语拼音】:sai fan hong hua 【英文名】:Herb of Rosepink Zephyrlily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ephyranthes grandiflora Lindl.[Z.carinata Herb.]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韭莲中的水鬼蕉碱对小鼠P388淋巴白血病有治疗作用。该化合物0.78-3.12mg/kg,其抗肿瘤作用是对照组的135%-150%。体外试验中ED50<0.01μm/ml。 【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烟胺(nicotianamine)等氨基酸。鲜茎含抗P388淋巴瘤的活性成分:水鬼蕉碱(pancratistatin),球茎含石蒜碱(lycorine),雪花莲碱(galanthine),网球花胺(haemanthamine),漳州水仙碱(pretazettine),韭菜莲碱(carinatine)。 【功效】:活血凉血;解毒消肿 【考证】:出自《贵州草药》 【主治】:吐血;便血;崩漏;跌伤红肿;疮痈红肿;毒蛇咬伤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可采收全草,晒干。 【功效分类】:清热药;凉血药 【药用植物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耐半阴和潮湿,较耐寒,宜在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栽培。栽培技术用分球繁殖。春季一般用3-4枚鳞茎丛植,上端稍露出土面,栽植距离约10cm,发芽生长前充分灌水。田间管理生长期注意中耕除草。盆栽植株2-3年后,应将鳞茎取出,进行地栽培养1-2年,使鳞茎复壮。 【性味】:苦;寒 【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韭莲的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 韭莲的园林用途 韭莲盆栽、庭园、花坛边饰物。
韭莲为石蒜科葱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 韭莲的植株具地下鳞茎,叶线形,外观似韭菜,花较大,喇叭状,形似水仙,成年植株每个鳞茎都能开花,虽然花形较普通,但园林上常成片种植形成地被,盛花时红艳艳开成一片,观赏性很强。原产中、南美洲,现中国各地公园、庭园常有栽培。 韭莲的形态特征 茎 韭莲是多年生草本。鳞茎卵状球形,直径2-3厘米,表皮膜质,呈褐色,下面着生多数细根。基生叶常数枚簇生;叶片线形,扁平,长15-30厘米,宽6-8厘米。 花 韭莲的花单生于花茎顶端,玫瑰红色或粉红色;总苞片佛焰苞状,常带淡紫红色,长4-5厘米,下部合生成管;花梗长2-3厘米;花被裂片6,倒卵形,长3-6厘米,先端略尖;雄蕊6,长为花被的2/3-4/5,花药丁字形着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柱头深3裂。 叶 韭莲的叶24枚,绿色,稍肉质,线形,长15-65厘米,宽7—10毫米,向先端渐狭,先端钝,背面隆起,腹面内凹,横切面为新月形,下部5—8厘米扩大为鞘,相互抱卷呈圆柱形,外被褐色外皮所包,叶基即为鳞茎中的鳞瓣,花茎通常短于叶,常先于叶萌出,长15—25厘米,花单朵顶生;总苞片1,淡紫红色,长3.5—4.5厘米,下部合生成管,先端2裂;花梗长2—3.5厘米;花被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干后常为青紫色;花被管明显,长1.5—2.5厘米,漏斗状,花被裂片6,倒卵形,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而钝,长(3—)5 6厘米,宽1.2—1.5厘米,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的基部,花丝长3.5厘米和4厘米;花药线形,长1.2厘米。丁字着生,开裂后两端下弯呈马蹄形;子房倒卵形,长4—5毫米,花柱细长,柱头深3裂。 果 韭莲的蒴果近球形;种子黑色,近扁平。 韭莲的花期春季夏季。 韭莲的生态习性 韭莲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亦耐半阴。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 韭莲的栽培技术 韭莲栽培土质以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花坛缘栽每1穴植3-5个球,穴距约15厘米,盆栽每17厘米盆植5-7个球,栽植后注意灌水保持湿度。 韭莲栽培地点要日照充足,荫蔽处不易分生子球,也不容易开花。肥料可使用有机肥料如油粕、堆肥或氮、磷、钾肥料,每2-3个月施用1次,按比例增加磷、钾肥,能促进球根肥大,开花良好。植株丛生而显拥挤时,必须强制分株。生性强健,耐旱抗高温,栽培容易,生育适温为22-30度。 韭莲栽植深度以鳞茎顶端稍露出为度,2~3年分球一次。盆栽要有充分阳光和肥水。一批花谢后,应控水50~60天,然后恢复正常供水。如此干湿交替,可促使多次开花,一年可开花2~3次。 韭莲的繁殖方式 韭莲以种子繁殖,可用分株法或鳞茎栽植,全年均能进行,但以春季最佳。只要将球根掘起,每处植3-5个球,浇水保持适当的湿度,极易成活。掘取球根时,注意勿使球根受伤。若带有太多叶片及花茎,将上部剪除,保留完整的球根及6-8厘米的叶片种植即可。若球根已萌发花蕾,分枝后充分浇水,仍能开花。 韭莲的分布区域 韭莲分布在南美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贵州、上海、江苏、湖北等地,中国各地庭院栽培供观赏,在南方已野化。 韭莲分布及生境:昆明、绥江、屏边、富宁、鹤庆等地普遍栽培,也有逸生的。原产墨西哥南部至危地马拉,我国南北各地庭园都引种栽培,贵州、广西、云南常见逸生。 韭莲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绿手指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以全草入药。中药名:赛番红花(旱水仙)。 【采收加工】夏、秋季可采收全草,晒干。 【主要成分】全草含烟胺(nicotianamine)等氨基酸。鲜茎含抗P388淋巴瘤的活性成分:水鬼蕉碱(pancratistatin),球茎含石蒜碱(lycorine),雪花莲碱(galanthine),网球花胺(haemanthamine),漳州水仙碱(pretazettine),韭菜莲碱(carinatine)。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 【性味功能】苦,寒。活血凉血,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吐血,便血,崩漏,跌伤红肿,疮痈红肿,毒蛇咬伤。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敷。 治吐血,血崩:旱水仙30-60克。煨水服。(《贵州草药》)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 全草及鳞茎入药,有散热解毒、活血凉血的功能;用于跌伤红肿、毒蛇咬伤、吐血、血崩。 药用信息 【药名】:赛番红花 【别名】:菖蒲莲、红玉帘、风雨花、旱水仙、空心韭菜、独蒜 【汉语拼音】:sai fan hong hua 【英文名】:Herb of Rosepink Zephyrlily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ephyranthes grandiflora Lindl.[Z.carinata Herb.]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韭莲中的水鬼蕉碱对小鼠P388淋巴白血病有治疗作用。该化合物0.78-3.12mg/kg,其抗肿瘤作用是对照组的135%-150%。体外试验中ED50<0.01μm/ml。 【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烟胺(nicotianamine)等氨基酸。鲜茎含抗P388淋巴瘤的活性成分:水鬼蕉碱(pancratistatin),球茎含石蒜碱(lycorine),雪花莲碱(galanthine),网球花胺(haemanthamine),漳州水仙碱(pretazettine),韭菜莲碱(carinatine)。 【功效】:活血凉血;解毒消肿 【考证】:出自《贵州草药》 【主治】:吐血;便血;崩漏;跌伤红肿;疮痈红肿;毒蛇咬伤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可采收全草,晒干。 【功效分类】:清热药;凉血药 【药用植物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耐半阴和潮湿,较耐寒,宜在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栽培。栽培技术用分球繁殖。春季一般用3-4枚鳞茎丛植,上端稍露出土面,栽植距离约10cm,发芽生长前充分灌水。田间管理生长期注意中耕除草。盆栽植株2-3年后,应将鳞茎取出,进行地栽培养1-2年,使鳞茎复壮。 【性味】:苦;寒 【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韭莲的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 韭莲的园林用途 韭莲盆栽、庭园、花坛边饰物。
文章
小九
2017年07月10日
食用方法
凉拌的原料:本品500克,蒜5克、姜5克、干椒1枚,油、盐、糖、麻油、凉拌醋、鸡精各适量。
凉拌的做法:
1、洗净,去掉老茎叶。锅中水烧开,水中滴入半勺油,倒入半勺盐,看叶子在水中全变得深绿,立即捞出。绿叶蔬菜不可焯太久水。
2、放在漏篓里沥水,最好放进冰箱冷却片刻,口感会比较好。(凉拌蔬菜不易焯后用冰水泡,会损失大VC)
3、将蒜、姜和盐放到臼里捣碎。
4、晾凉后用手轻轻挤去一些水份(去除苦味),然后同姜蒜椒一同放进盆里,倒入盐、糖、麻油、凉拌醋、鸡精拌匀入味,最后淋麻油即可装盘。
营养价值
1、#牡丹吊兰 还有丰富的维生素C、叶酸、胡萝卜素、钾、镁等,并含有很强的抗氧化剂——叶黄素,它对人体各个脏器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它如果摄入肝脏,能够很好消除多余的自由基,对肝脏这个解毒、排毒的脏起来说,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在春季食用,那是相当符合季节饮食原则的,另外叶黄素也能够预防眼睛发生黄斑变性和白内障的几率。经常使用电脑、过度写作等用眼过度的人,食用对维持眼睛视力有不可低估的好处。蔬菜穿心莲含有穿心莲酯这个天然消炎和抗病毒成分,对流行的感冒、肺炎;爱发作的咽喉炎、口角炎、高血压、胆囊炎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它作为一种苦味蔬菜,可以败火。
2、营养专家称:食用蔬菜牡丹吊兰最好还是先焯水,可以去除草酸和土腥味。
文章
相关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