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成功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8日
#小菜蛾
分布与危害
小菜蛾又叫菜蛾,俗名二头尖、小青虫等。全国普遍发生,是多种十字花科蔬菜及羽衣甘蓝(叶牡丹)、紫罗兰等主要害虫。
为害状: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后钻入叶片组织取食叶肉。虫龄稍大则啃食叶肉仅留一层表皮,俗称"开天窗"。3-4龄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将叶吃成网状,失去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为灰褐色小型蛾子。前后翅狭长而尖,缘毛很长,前翅中央有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
卵: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椭圆形,扁平,浅黄绿色,表面光滑有闪光。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毫米。身体淡绿色,纺锤形。前胸背板板上有2个由褐色小点组成的"U"字形纹。
蛹:体长约6毫米,初为黄绿色,后变灰褐色。茧灰色,纺锤形,薄网状,透明可见蛹体。
发生规律
菜蛾没有滞育虫期,一年发生的代数随地区温度而不同。我国华北一年可发生5-6代,南京10-11代。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无越冬夏现象。北方以蛹越冬。越冬蛹第二年5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成虫的产卵期10天左右,产卵高峰则在开始产卵后的头3天。卵散产,产卵量一般为100-200粒。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叶脉间的凹陷处。
防治方法
1、 夏秋季节,苗床覆盖遮阳网,防止菜蛾入侵。
2、 在幼虫危害初期喷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国光乙刻1000倍液+国光乐克3000倍复配液喷雾防治,均有良好效果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8日
#美人蕉红脚绿金龟
分布与危害
主要是以幼虫咬食苗木根部为害,成虫吸食汁液,为多食性害虫。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浙江、四川、湖北等地。其寄主有美人蕉、月季、玫瑰、柑橘等。是一种常见病害,为害严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2毫米,体背为青绿色,腹面紫铜色,具金属光泽。触角塞叶状,腮片3节,鞘翅上有小圆点刻,中央隐约可见由小刻点排列的纵线4-6条,边缘向上卷起且带紫红色光泽,末端各有1小突起。腹部可见6节。雄性臀板稍向前弯曲和隆起,尖端稍钝。腹部第六节腹板后缘具1黑褐色带状膜。雌性臀板稍尖,后突出。
卵:乳白色,椭圆形,长约2毫米,宽1.5毫米。
幼虫乳白色,头部黄褐色,体圆筒形,静止时成“C”字形。腹末节腹面有黄褐色肛毛,排列呈梯形裂口。
蛹:为裸蛹,长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10-13毫米。化蛹初期淡黄色,后渐变为黄色,将要羽化时黄褐色。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3-4月化蛹,4月底5月初羽化为成虫。成虫昼夜取食叶片,有假死性,一般是将卵产于土壤中,幼虫为害根部。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 在成虫盛发期,可用乙刻1000-1500倍液,或依它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3)针对金龟子幼虫,可用地杀4-6千克/亩撒施后浇水,或土杀稀释1000-1500倍浇灌防治。在成虫期,可点黑光灯进行诱杀成虫。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8日
#美人蕉蕉包虫
分布与危害
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等地,为害美人蕉、芭蕉等。是一种重要虫害。
幼虫常卷叶成芭,食害叶片,发生严重时叶苞累累,造成焦叶残缺不全,影响植株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28-31毫米,翅展60-80毫米;雄成虫体长24-27毫米,翅展55-70毫米。体黑褐色,头部和胸部密披灰褐色鳞毛。触角锤状,黑褐色,近膨大部呈白色。前后翅均为黑色,缘毛白色。前翅前缘近基部被灰黄色鳞毛;翅中央有两个黄色方形大斑,近外缘有方形小斑1个。
卵为红色,馒头形,横径2毫米。卵壳表面有放射状白色纵纹。
老龄幼虫体长50-64毫米,体表有白色蜡粉。头呈三角形,黑色。体各节有横皱,并密生细毛。
蛹略呈圆桶形,体长35-41毫米,淡黄白色,被白粉。口吻长达或超过腹末,口吻后不与蛹体分离。腹部臀棘末端多钩刺。
发生规律
在福建年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苞内越冬,来年3月中、下旬出现成虫。1-3代成虫在6月中、下旬-10月上旬羽化,11月幼虫进入越冬期。在夏秋季卵期5天左右。幼虫历期25天,蛹期10天。成虫喜阴凉环境,在晴天早晚活动,阴天全天活动,一般将卵散产在寄主叶片、嫩茎、叶柄上。幼虫孵化后爬到叶缘咬食叶片成缺刻,而后吐丝粘叶片卷,成圆桶形苞。苞内幼虫早晚探身苞外取食附近叶片。8-9月为危害盛期。
防治方法
(1)在幼虫发生期,可人工摘除虫苞,捕杀幼虫。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8日
#唐菖蒲大蓑蛾
相关图片
[图片]分布与危害
该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地。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腊梅、梅花、向日葵、月季、蔷薇、牡丹等花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还嚼食茎干表皮,吐丝缀叶成囊,躲藏其中,头伸出囊外取食。
形态特征
雌成虫纺锤形,蛆状,乳白色至乳黄色。头极小。雄成虫翅展35-44毫米,体翅暗褐色,密披绒毛。触角羽状。前后翅褐色,近外缘有4-5个透明斑。
卵近圆球形,初为乳白色,后变为淡黄棕色。虫囊内卵堆圆锥形,上端呈凹陷的球面状。
初孵幼虫体扁圆形,老熟幼虫,雌虫黑色,体粗大;雄虫黄色,较小。虫囊纺锤形,取食时囊的上端有1条柔软的颈圈。雄囊的下部较细,雌囊则较大。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1代,少数生有2代。以老熟幼虫在虫囊内越冬。5月上旬化蛹,5月中下旬 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雌成虫经交配后在囊内产卵,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随风吐丝扩散,取食叶肉。该虫喜高温、干旱的环境,所以在高温干旱的年份里,该虫为害猖獗,幼虫耐饥性较强。
防治方法
(1)冬季整枝修剪时,摘除虫囊,消灭越冬幼虫。
(2)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3)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伞裙追寄蝇等。
(4)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8日
#唐菖蒲小造桥虫
相关图片
[图片][图片]分布与危害
该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蜀葵、扶桑、木槿、百日草、芙蓉、柑橘、锦葵、大红花、七里香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蚕食叶片为害,受害叶片呈缺刻状,仅留叶脉。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为橙黄色,鲜艳的斑纹生有4条横行波纹,近前缘中部有一椭圆形白斑。足灰褐色。
幼虫呈叶绿色,并生有褐色毛,亚背线、气门上线及下线均为白色。胸足3对,尾足1对,体各节有1小型白斑。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白天潜伏阴暗处,日落开始交尾,卵产于叶背,孵化后嚼食叶片。3龄后,白天活动少,一般是在夜间活动。老熟幼虫吐丝卷叶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可进行人工捕杀幼虫。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8日
#唐菖蒲花蓟马
分布与危害
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湖南、湖北、山西、河北、山东、四川等地。除为害唐菖蒲外,还为害菊花、大丽花、香石竹、月季、茉莉、凤仙花、扶郎花、夜来香、矮牵牛、九里香、木槿、兰花、牡丹、金盏菊、美人蕉、秋葵等花卉。
该虫主要是以成虫和若虫吸食花的汁液为害,被害花瓣上产生点状食痕和产卵痕,灰白色。严重时花瓣卷曲,叶上有银白色斑点产生。成虫与若虫喜白天匿藏于叶腋中。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毫米。雌虫淡褐色至褐色,雄虫乳白色至白色。触角8节,第七与第八节短小,第五节基部黄色,其余各节灰色。前胸背板前缘长鬃4根,后缘长鬃6根。前翅上脉鬃19-22根,下脉鬃14-16根,均匀排列。
卵长约0.29毫米,侧面呈肾形,一端较方,且有卵帽。
老龄若虫体长1.2—1.6毫米,橘黄色。触角7节,第四节膨大。
发生规律
该虫14-30天繁殖1代。世代重叠。成虫生长适温是在20度,此期比较活跃,5-6月发生较多。在清晨和傍晚取食最甚。白天多栖息叶背或花冠内。一般将产卵于花瓣、花蕊的表皮下或叶背组织内。若虫活动性较差,3龄时称“前蛹”,4龄称“伪蛹”。高温高湿有利该虫的发生,花蓟马喜在花内为害。
防治方法
幼虫期使用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倍液+国光崇刻2000倍液,或者国光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液+国光崇刻2000倍液喷雾防治。可连用2-3次,间隔7-10天。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8日
#鸡冠花豆蚜
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除为害鸡冠花外,还为害凌霄、银柳,紫藤、香豌豆等。
该蚜虫有群集性,在鸡冠花的新芽、嫩叶、花瓣等处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卷缩,植株生长不良,影响开花;蚜排泄蜜露,可引起煤污病,严重影响其鸡冠花的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4毫米。体肥胖,黑色或浓紫色,具光泽,体披蜡粉。触角6节,比体短,第一、二、五节末端及第六节黑色,第三、四节黄白色。腹部第一至六节背面有1大型灰色隆起斑。腹管黑色,长圆形,有瓦纹。尾片黑色,圆锥形,具微刺组成的瓦纹。两侧各具长毛3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1.8毫米,黑绿色,或黑褐色,具光泽。触角6节,第三至六节黄白色,节间褐色,第三节有感觉圈4—7个,排列成行。若蚜共4龄,灰紫色至黑褐色。
发生规律
豆蚜年发生约30代。在华东地区1年发生10多代。若蚜在叶背越冬。在翌年4月温度回升时开始繁殖。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气温达到18°时,为繁殖为害盛期,世代重叠。在8-10月各种虫态均可见到。11月随气温下降,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其天敌。
(2)少量种植时,也可用毛笔醒水刷掉并杀死。
(3)化学防治 蚜虫发生量较大时,可喷洒国光毙克(吡虫啉)1000倍液、国光崇刻(啶虫脒)3000倍液,也可用黄板诱杀等。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8日
#香石竹烟夜蛾
相关图片
[图片]分布与危害
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除为害香石竹外,还为害扶郎花、菊花、月季、万寿菊等花卉。
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及危害叶片,最后导致落花、落蕾和不开花。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27-35毫米;翅黄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环状纹和肾状纹,内侧1线末端达肾状纹正下方,亚外缘呈锯齿形,在第二中脉处内弯。环状纹近圆形,中央有1褐色圆斑;肾状纹为褐色圈,圈中有一大型褐斑。后翅外缘有褐色带,其内侧中部较向内凹,有黄褐色锯齿形纹。
卵:扁球形,长0.4-0.5毫米,乳黄色,有明显的卵孔,卵壳上有网状纹。
老熟幼虫体长30-35毫米。头部黄色,有不规则的网状斑。气门片褐色,体上小刺呈圆锥状小点。
蛹:体长15-18毫米,黄绿色至黄褐色;腹部末端各刺基部相连。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2-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春5月上旬成虫羽化,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晚交尾,次日产卵,一般将卵产在嫩叶表皮下、叶脉内。幼虫于5-6月开始危害,昼伏夜出,有假死和转移危害的习性;将一直危害到10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土吐丝结泥土化蛹其中。该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冬季翻耕土壤,消灭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 根据其有趋光性,可悬挂黑光灯,诱捕成虫。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8日
#香石竹棉铃虫
相关图片
[图片]分布与危害
该虫为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杂食性,寄主有香石竹、扶郎花、万寿菊、木槿、百日草、向日葵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咬食花朵及嫩梢上的新叶为害,造成落蕾、落花,最后导致叶片缺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6-40毫米。雌蛾黄褐色,前翅赤褐色。雄蛾灰褐色,触角丝状,黄褐色。中横线由肾状纹下斜伸至翅后缘,末端达环状纹的正下方。外横线斜向后伸达肾状纹正下方。
卵: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卵壳上有纵横网格。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大,有淡绿色、绿色、淡红色、黑紫色等,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甚至通过前胸气门,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小刺长而尖,底座较大。体壁显得较粗厚。
蛹:体长17-21毫米,纺锤形,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密布半圆形刻点,腹末端有臀刺两根。
发生规律
年发生量各地不一,云南大部分地方一年发生4-5代,南部及西南部边远地区和低热河谷地区,一年可发生6-7代。都是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温度在15度以上时,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期可延长1个多月,有世代重叠的现象。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栖息在植株丛间,傍晚活跃,集中在开花植物上吸食花蜜。雌蛾将卵产在嫩叶、嫩梢、果萼、茎基等处,初孵幼虫取食嫩叶和小花蕾,被害部分残留表皮,形成小凹点,2-3龄时吐丝下垂分散为害花蕾及花。老熟幼虫入土内3-9厘米处筑土室化蛹。蛹期9-15天,10中下旬仍可见到成虫。
防治方法
(1)根据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园地进行轮作,在冬季进行翻耕,可杀死部分越冬蛹。在幼虫孵化期,也可人工捕杀。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显示更多
文章
滚动加载更多...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