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成功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7日
相关图片
[图片]#银花叶蜂
分布与危害
银花叶蜂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幼虫喜爬到嫩叶上取食,从叶的边缘向内取食,呈整齐的缺刻,全叶吃光后再转移到邻近叶片为害。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叶片吃光,使植株不能开花,不但严重影响当年花的产量,而且使次年发叶较晚,致使受害枝条枯死。
据调查该虫仅危害金银花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9-10毫米,翅展21-22毫米,雄虫体长7-8毫米,翅展18-19毫米。体蓝黑色,有金属光泽。触角黑色,3节,第3节较长,雄虫第3节的绒毛较雌虫明显。翅半透明,淡褐色,产卵器锯齿状。
卵:乳白色,肾形,长1.2-l.5毫米,宽0.7-0.8毫米。
幼虫:体长22-23毫米,头和前足呈黑色,体桃红色,背中线为一条淡绿色纵带,背侧线为金黄 色纵带,气门线淡绿色,体背有许多黑色小毛瘤;前胸有3排14个,中后胸有3排16个,腹部2-6节,有3排18个,背中央的毛瘤较大。幼虫5龄,1龄体长3.5毫米,头宽0.4毫米;2龄体长6毫米,头宽0.7毫米;3龄体长8毫米,头宽0.9毫米;4龄体长12.3毫米,头宽1.3毫米;5龄体长17.4毫米,头宽1.7毫米。蛹:黑褐色,外附长椭圆形的茧。
发生规律
银花叶蜂在四川1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化蛹越冬。次年3月上旬成虫羽化,取食花蜜和蚜虫分泌的蜜露。成虫晴天活动,尤以12-15时活动最盛,飞翔力较强,可飞离地面2米,水平距离10-20米。阴雨天栖息在枝叶下不动。成虫活动3-4天后开始产卵,产卵时雌虫用锯齿状产卵器割开叶面边缘的表皮,将卵1-3粒产于表皮下。每雌虫产卵6-24粒。产卵处的叶边缘组织变成水浸状,后变为黑褐色。成虫寿命3-14天。卵期5-14天.孵化率84%。幼虫期10-19.5天。
幼虫分散危害,主要为害嫩叶,取食后幼虫头、胸、足逐渐变为黑色,体绿色,4龄后体呈桃红色。幼虫蜕皮多在早7时和傍晚。幼虫老熟后沿植株下爬,进入0.5-1厘米深的土层或枯叶中,吐丝结茧,蜷缩其中化蛹,各代蛹期为7-19.5天,越冬代蛹期185天。全年以第1和第2代为害严重,但不为害叶厚、茸毛长而硬的金银花品种。
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发生数量较大时可于冬、春季在树下挖虫茧,减少越冬虫源。
②药剂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7日
相关图片
[图片]#百合蝙蝠蛾
分布与危害
又称疣纹蝙蝠蛾、柳蝙蝠蛾、东方蝙蝠蛾,属于鳞翅目,蝙蝠蛾科,蝙蝠蛾属,该虫食性较广且杂,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寄主除有百合,还有丁香、大丽花、桃等。是一种重要害虫。
该蛾是以幼虫在茎内钻蛀为害,该蛾蛀入时先吐丝结网将虫体隐蔽,然后边蛀食边将咬下的木屑送出,粘在丝网上,最后连缀成包,将洞口掩住。造成茎叶枯黄,影响植株的生长。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5-44毫米,体褐色,头部小,口器退化。触角细而短,呈丝状。翅展66-85毫米,前翅黄褐色,前缘有7个褐色斑,较明显,中央有1个深色稍带绿色的三角形斑纹,翅外侧有2条较宽的褐色斜带纹;后翅灰褐色,边缘稍黄;腹部长筒形,略短于前翅;足发达,密被褐色茸毛。
卵 长径约0.7毫米,球形,乳白至黑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50毫米,头部红褐色,胴部污白色,圆筒形,体表有黄褐瘤突和毛片,大且明显。有腹足。
发生规律
该蛾年发生一代,通常是以卵在地面或幼虫在树干基部隧道内越冬,4月中旬在外界环境适宜时开始孵化。初龄幼虫以腐殖质为食,2、3龄后转向树根颈内蛀食, 8月下旬至9月出现成虫。化蛹前虫包囊增大,色泽变成棕褐色,先咬一圆孔,并在虫道的内口处用丝盖物堵在孔口准备化蛹。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区为害普遍且严重,一般山脚、山谷、肥沃土壤受害重,背风处、受害较重。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生较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及时清理病残物,如黄荆,野桐等寄主植物。减少虫源。
(2)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食虫鸟、捕食性步甲虫和寄生蝇等。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7日
相关图片
[图片]#唐菖蒲东方毒蛾
分布与危害
该虫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浙江等长江流域地区。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杜鹃、月季、桂花等花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除卵外,各虫态均有毒毛,皮肤接触后奇痒,发炎。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30-45毫米,体黄褐色。前翅中央有1个<形斑纹。
老熟幼虫体长30-40毫米,橙黄色至黑褐色。各节具瘤突和灰褐色毛。尤其是第一、二、八腹节上的瘤突最显著。瘤突上丛生暗褐色短毛。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开始取食,至6月中、下旬幼虫老熟,筑茶褐色茧,并在其中化蛹。6月下旬-8月上旬出现成虫。成虫有趋光性,交尾后产卵于叶背面。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啃食叶肉,长大后分散为害。
防治方法
(1)剪除初龄幼虫群集的叶片,集中烧毁。
(2)成虫羽化盛期,根据其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7日
相关图片
[图片]#唐菖蒲大造桥虫
分布与危害
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除为害唐菖蒲外,还为害月季、锦葵、蔷薇、菊花、一串红、万寿菊、萱草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蚕食叶片,造成叶片穿孔和缺刻。发生严重时,叶片被食仅留叶脉。有时花蕾、花冠也受其害。影响植株的正常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38-40毫米,体浅灰色,触角锯齿状,每节上有灰至褐色丛毛。头部细小,复眼黑色,头、胸交界处有1列长毛。前翅灰黄色,外缘线由半月形点列组成。中室斑纹为白色,四周有黑褐色圈。
卵长椭圆,直径月0.7毫米,初产时为青绿色,上有许多小颗粒状突起,坚厚强韧。
老熟幼虫体长约38-49毫米,胸被侧面密布黄点。背线甚宽,直达尾端,亚背线黑色,气门线黄褐色。
蛹深褐色,长约14毫米,尾端尖锐。
发生规律
河北地区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4月下旬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成虫一般将卵产在叶背、枝条上、土缝间等处,卵期约7天。初孵幼虫借风吐丝扩散,行走时常曲腹如桥形,不活跃,常拟态如嫩枝条栖息。幼虫为害期在5-10月。10月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长江下游地区1年发生4-5代,高温夏季只需要40多天就可完成1代。
防治方法
(1)捕杀成虫,利用成虫飞翔力不强,可人工用捕虫网捕捉。
(2)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3)加强栽培管理,冬季翻土,将周边杂草清除,以消灭卵块,减少虫源。
(4)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追寄蝇、螳螂、胡蜂、猎蝽、益鸟等。
(5)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显示更多
文章
滚动加载更多...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