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传成功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7日

#菊瘿蚊
分布与危害
分布区域:北京 河北 河南 安徽 重庆等地
为害作物:菊花 早菊各品种 悬崖菊 九月菊 万寿菊及菊科其他植物
为害症状:幼虫在菊株叶腋、顶端生长点及嫩叶上为害,形成绿色或紫绿色、上尖下圆的桃形虫瘿,为害重的菊株上虫瘿累累,植株生长缓慢,矮化畸形,影响座蕾和开花。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3-3.5mm,初羽化时桔红色,渐变为黑褐色,腹部暗桔红色,背部各节有黑色横斑。触角念珠状,17-19节,节间有毛,并有较短的轮生毛。足长,黄色。胸发达,胸背黑色。尾部较尖,有明显的管状能伸缩的产卵器。翅淡灰色,半透明,具微毛,端圆,有 3条明显的纵脉,无横脉。雄成虫体稍瘦小,长3mm左右。腹部灰至灰褐色。触角念珠状,17- 19节,节间毛及轮生毛均较长。前翅圆阔,具微毛,纵脉3条;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腹背板黑色,腹部前6节较粗,后3、4节细长。卵 长0.5mm,长卵圆形,初桔红色,后呈紫红色。末龄幼虫体长3.5-4mm,橙黄色,纺锤形。头退化不显著。口针可收缩,端部具一弯曲钩,胸部有时发现有不大显著的剑骨片。裸蛹 长3-4mm,橙黄色,其外侧各具短毛1根。
发生规律
河北、河南年生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初成虫羽化,在菊花幼苗上产卵,第一代幼虫于4月上、中旬出现,田间不久出现虫瘿,5月上旬虫瘿随幼苗进入田间,5月中、下旬一代成虫羽化。卵散产或聚产在菊株的叶腋处和生长点。幼虫孵化后经1天即可蛀入菊株组织中,经5天左右形成虫瘿。随幼虫生长发育,虫瘿逐渐膨大。每个虫瘿中有幼虫 1.13头。幼虫老熟后,在瘿内化蛹。成虫多从虫瘿顶部羽化,羽化孔圆形,蛹壳露出孔口一半。以后各代都在菊花田内繁殖为害。第2代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发生;第3代6月下旬-8月上旬;第4代8月上旬-9月下旬;第5代9月下旬-10月下旬。10月下旬后幼虫老熟,从虫瘿里脱出,入土下1-2cm处作茧越冬。天敌有5种寄生蜂。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菊科植物杂草,减少虫源。
(2)避免从菊花瘿蚊发生严重地区引种菊苗,因菊花瘿蚊发生较早,苗期即可带卵和初孵幼虫。
(3)药剂防治成虫发生期可喷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国光必治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杀死产卵成虫。
(4)保护天敌。该虫发生后期,当天敌数量大时,不要盲目使用化学药剂,以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力,这样既可以控制后期为害,又可以压低明年春季的发生量。
...显示更多
文章

举报
转发
2017年09月17日

#牡丹扁刺蛾
分布与危害
分布广泛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安徽等。是牡丹的主要害虫之一。
主要是2龄和3龄幼虫为害,2龄幼虫食叶肉,3龄后幼虫咬食叶表皮,导致叶片成穿孔,5龄后大量蚕食叶片,为害严重,影响树势及观赏。体有毒毛,接触人后有刺痛感或红肿现象。
形态特征
成虫 雄蛾体长12-18毫米,翅展30-40毫米,雄虫35-45毫米。头、胸、腹基部白色微带黄色。腹部其余部分和肛毛簇黄色,触角干白色,前翅后缘有2个褐色斑,有的个体内侧的1个褐色斑不明显。前后翅反面亦白色。前翅前缘黑褐色。腹末有橙黄色毛。
卵 扁圆形,初为黄绿色,后变为暗褐色,长约1.1毫米。
幼虫 体长22-35毫米,扁平椭圆形,背稍隆起。每体节有4个绿色枝状毒刺,其中虫体两侧边缘的1对较大,亚背线上的1对较小。中背线灰白色,体背中央两侧各有一个明显的红点。
蛹 匿于茧中,长椭圆形,灰白色,羽化前转褐色。
茧 长14-15毫米,钙质,硬且脆,灰褐色。
发生规律
华北年生2代,主要是以3龄幼虫在树皮缝隙或枯枝落叶层内越冬。翌年4月底开始为害嫩芽,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成虫羽化,7月下旬-8月初第二代成虫出现,10月初进入越冬期。成虫在夜间活动,一般将卵产在叶背或枝干上。卵块表面被黄毛。幼虫孵化后,群集叶背取食,2龄后分散为害,越冬幼虫有群居性。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有小茧蜂、上海青蜂等天敌。
(2)在冬季和早春刮除缝隙中的越冬幼虫,清除枯枝落叶,将其烧毁或深埋。减少虫源。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显示更多
文章
滚动加载更多...
article